隐居乡里·云上石屋 隐居乡里·山楂小院 隐居乡里·黄栌花开 隐居乡里·桃叶谷 天气预报 地图查询 火车查询 打折机票 住宿预定 站点帮助

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生态博物馆介绍(附图)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03日 编辑:小莫 访问:35714 评论:16条 发表评论! 纠错!


  在中国西部贵州省的崇山峻岭中,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的交界地带,生活着一支古朴而神秘的苗族分支——长角苗族,现仅有4600人。1997年挪威王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在这里合作建设了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使这个奇特的民族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目击头顶长角的神秘风俗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的车子直接开到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中心区陇戛寨的寨门口。
  一下车,目光立即被一群头上顶着硕大发髻的长角苗妇女儿童所吸引。她们穿着自制的蜡染刺绣服装,端着盛满米酒的牛角,低声吟唱着迎客的敬酒歌。几位站在路边看热闹的盛装小女孩,许是头饰太沉了,一直用手托着发髻。
  1993年,法国《费加罗杂志》周刊的记者经过3天徒步跋涉来到这个村寨采访时,认为这里的妇女身材矮小,但头饰巨大,有一种“殿下”般的气派。如今,这种具有“殿下” 气派的发型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梭戛生态博物馆馆长徐美陵先生说,梭戛人的历史写在头发上。妇女每天梳头时把掉的头发用麻线编织起来,一代一代传下去,作为嫁妆传给闺女。
  梭戛生态博物馆里现存最珍贵的一个发髻积累了五辈人的头发,重达6公斤。女人们先用一根长约2尺左右的牛角状木板将头发盘在脑后,再在木角上把假发盘成巨大的“∞”字形。头饰高约15公分,两头垂于耳下到两肩上方。为了使发型显得更加庞大,近几年长角苗的女人们把毛线也盘进了发髻里。
  徐美陵介绍说,过去长角苗男子也是将木角盘制于头顶后部,再盘缠麻和头发。现在男子已不再戴角,一般包青色头巾。
  长角苗为什么要用“长角”作为头饰呢?关于这一标志的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苗王战死后,苗族人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他们把弓、弩反插
  在脑后,誓为苗王报仇。以后苗族人用木制长角取代兵器,并作为饰物,一代代传下来。
  如今,梭戛以其奇异的长角风俗,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独特的婚恋习俗保存至今
  长角苗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与外界的交往很少,其生存环境和经济文化仍保持着比较完整和古朴的风貌。风俗习惯内容繁多、内涵丰富,其中以婚嫁、丧葬、跳场等最为独特。
  迄今为止,他们基本保持了在本民族内通婚,家族内不通婚的习俗。婚姻和家族血缘关系,把12个村寨牢固地联结在一起,从来没有被割断过。
  每年春节,农历正月初四至十四的跳花坡,是长角苗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这段时间,男青年都得走村串寨与女青年对歌。他们拿着竹制芦笙、口弦琴、竹笛,或者摘几片木叶,来到中意的女孩家门前对歌。
  若男方赢了,女方才能开门让其进家。小伙子先给老人磕头,老人对小伙说几句希望话,祝福的话,然后设宴共饮。经过两三天对歌,双方若产生感情,小伙子便在女方家住上几天。 
  接着,便由双方媒人谈判,讲定礼金。如果女方家杀鸡摆酒待客,卜鸡卦“合”表示吉利,那么,就意味着男方可以择定吉日完婚了。
  梭戛生态博物馆馆长徐美陵介绍,长角苗在谈恋爱时是非常开放的,过去每个寨子都有几个花棚,专供男女青年谈恋爱用。对于他们来说,性爱就是拥抱和亲吻的自然延续。但是,一旦结婚后,要求就会非常严格。这些习惯到现在仍没有大的变化。
  这里有早恋的习俗,女子十二三岁就开始谈恋爱,十五六岁结婚的比较普遍。但是,现在这种习俗却在悄悄的改变之中。
  今年刚满12岁的杨明珍家有四姐妹,她的三个姐姐都已经结婚了。她认为姐姐们结婚太早,她自己不会这样。“我还要上初中,考师范。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乡村女教师。”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杨明珍说。。这个寨子里已经有几个考上师范当了老师的年轻人。教师在这里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


  见过世面的长角苗姑娘
  身着盛装的熊华艳身高大约1.6米,浓眉大眼,在一群比较矮小的长角苗妇女中,显得鹤立鸡群。面对记者的镜头,她落落大方,显出一幅见过世面的样子。一交谈,方知她到省城贵阳打过工,而且还出过国。这在长角苗妇女中是绝无仅有的。
  熊华艳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她代表长角苗到挪威考察,在挪威呆了8天,在北京呆了20多天。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
  与所有的长角苗女孩一样,熊华艳从小学习刺绣、蜡染,是姑娘中有名的巧手。她说,她发现挪威民族村庄的刺绣图案与长角苗的刺绣图案几乎相同,感到十分亲切。“挪威的民族村庄太美了,干净、整洁,人们生活得也很好,我们的寨子要变成那样就好了!” 熊华艳说。今年22岁的熊华艳孩子已经快5岁了。结婚后她曾到贵阳打工,在一家公司做产品推销。两个月后,熊华艳又回到了梭戛苗寨,又穿上了漂亮的长角苗服装。“当游客们把镜头对准我时,我感到了身为长角苗的自豪!”她说。
  现在,梭戛生态博物馆馆长徐美陵把熊华艳和陇戛村唯一的中专毕业生杨光亮,作为生态博物馆第一批管理员的培养对象,打算今后让他们担负起现在由他负责的资料管理、讲解、民族文物的收集等工作。
  “生态博物馆真正的主人是长角苗文化的拥有者——当地的苗族村民。” 徐美陵说。
  神奇的生态博物馆
  1971年,在法国巴黎近郊的一个工业小镇,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至今全世界已有生态博物馆300多座。亚洲有四座,均集中于贵州。生态博物馆就是原封不动地把整座村寨连同其中居民的习俗当做“遗址”,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将其保存并展示出来。
  挪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认为,生态博物馆的观点对于处在多数或统治地位文化包围之中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精华的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的整体,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的活标本。同时他也认为,生态博物馆从它一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考虑到经济的问题,只有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总而言之,生态博物馆并不是讲述一个阳光灿烂的故事,而是讲述着一种生活,生活毕竟是生活。” 约翰·杰斯特龙说。
  梭戛生态博物馆1997年建馆,1998年对外开放。至今,已先后接待了挪威、法国、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到长角苗社区考察、观光、旅游,接待中外游客8万多人次。人们在欣赏长角苗古老独特的风情文化的同时,也对这里的贫穷落后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增加,长角苗族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也产生了强烈的改变意识。现在,许多上学的长角苗女孩子,已经改穿汉装。“与众不同,人家会笑话的。”她们中的许多人对此深有体会。
  (文:李颖 石新荣)

景点信息

  地址:贵州省中部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境内
  门票:没有门票
  餐饮:梭嘎乡的街上有清真餐馆,味道不错,价格也不贵。如果是在苗寨,可在乡民家搭伙,十元钱就可以吃得不错了,苞谷饭、老腊肉、土鸡等味道都很好。

  交通
  1、贵阳、安顺等地均有到六枝特区的车。贵阳到六枝,40元/人,车程2小时45分;安顺到六枝12元/人,车程1小时15分,路况良好。也可乘火车前往。
  2、六枝到梭戛乡,从早上7:30至下午16:30,每2小时一班,15元/人,人多可讲价,车程2小时,路况一般。
  3、长角苗风情主要集中在陇戛及周边几个寨子。生态博物馆(门票5元/人)在陇戛。从梭戛乡徒步到博物馆约4.5公里,都是上坡的碎石路,较好走,也可以雇三轮摩托前往,10元/辆。

  住宿
  1、在梭嘎可住在生态博物馆有床位,大约20元/人。面对群山,视野开阔。但如果山上停水,住宿条件会相对较差。
  2、要露营的话可以选择新落成的陇戛小学。学校附近有自来水、厕所,小学的操场是不错的露营地。
  3、陇戛小学对面有几排新建的整齐划一的石头房子,这是一年多前政府兴建的解困房,现在不少村民已经搬到这里来了,所以这里也叫陇戛新寨。可以跟老乡商量住在他们家,不过自已要有睡袋、防潮垫等装备,因为老乡家通常没有多余的床。另外,不要在老乡家里白吃白喝。

旅游小贴士
  1、陇戛只是十二个寨子之一,其他村寨大多没有通公路,但都有山路相连,稍近的有小坝田、高兴、新寨、相隔两三公里,可请向导,或问清方向。寨容大同小异,区别于离公路越远的寨子看上去更为贫穷。
  2、进寨的时候苗族少女会手捧盛满米酒的羊角和牛角,在门口敬酒接风。喝完第一羊角后,如果游客不能再喝,就把喝完酒的羊角尖朝上递回去。
  3、不是节日或赶集、办喜事的日子,平时很少看到盘发髻的头饰,戴木角较常见。想看盘发或拍照的话,可请博物馆工作人员帮忙联系,或者自己到寨子里请姑娘盘发。考虑到至少要花上半小时才能盘好,而且还要有一人帮着盘,所以要价10元也合情合理,值得提前确定好人员,以免产生误会。
  4、苗家有人生病时忌外人进家,当看到家门口放着一只撮箕,插一根绑着一棵草的木棍,即意味着家中有病人,切莫随便进入。
  5、据了解,平时到梭戛的人不多,五一、国庆会有一些游客,最多是过年期间,因为那时候长角苗有传统的"跳花" 。

景点相关资料

一、长角标志的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这支苗族先民迁居原始森林后,以狩猎为生,为了迷惑野兽,便仿照野鹿,在头上戴起了木角。第二种说法是:当初,人们用一根木棍别在头上,后来,随着审美观念的增长,逐渐演变成木制的新月状的“角”;第三种说法是:乱战时因兵匪只杀男人,不杀女性,于是为了避杀身之祸,不分男女均在头上戴角盘发。第四种说法是:苗王战死后,苗族人在举行送别仪式时,把弓反插在脑后,誓为苗王报仇。以后才改用木制长角取代兵器,并一代代传下来。第五种说法是:苗族是以牛为图腾,木角象征牛角,表示对先祖的敬意;第六种传说是:清朝时苗族曾经挑选一批苗族美女进京做宫女,但因生活和风俗等原因,没有得到皇上“恩宠”,返回故土后,带回了宫女中的梳妆习惯,他们把宫中的头饰和本民族的图腾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现在美丽的头饰。总之,在长角苗的服饰、头饰中,蕴藏着神话、传说、历史记忆、民族风俗等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长角苗族群文化的重要信息源。盛装时长角苗女人非常美丽,头顶巨大的束发,双手叠腰,迈步前先将胯送出去,然后才缓缓地出脚,他们从远处走来时,总是显得那样雍容非凡,使人疑心遇见了宫廷贵人,当他们以这种步伐背水时,从来是滴水不漏,令人惊叹不已。


二、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走上1600米的高山之上,临近望去生态博物馆资料中心所在地陇嘎隐患在万山崇中。从外面完全看不到村寨,村寨的后面是一片原始森林,对面山上建有石头查盘。
  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发轨于法国的文化保护运动。197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次推出了“人与生物园计划”,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结成了国际环境同盟。此后,这一概念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博物馆概念,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生态博物馆的基本观点就是:文化遗产能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起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在生态博物馆中,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格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评价和意义。
  根据生态博物馆专家介绍:生态博物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二是文化。梭嘎长角苗生态博物馆将自然环境和长角苗的文化遗产完整地保护在原生的环境之中,使这种文化能够正常地发展延续下去。在传统博物馆中,展品是僵死的,陈旧的,而在生态博物馆中,文化遗产则不仅属于观光者、旅游者,更在其所属的地区人民不断参与,不断使用不断创造性地延续和发展之下,成为活着的有生命的历史遗产,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为社区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就是人是活动的文化内涵,当文化主体被置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之下后,他们便时时处在外来的眼光关注下,在不断地交流、对话和文化比较之中,建立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播观念。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保存过去的历史,而且是把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以文化生态的发展为目标。                               
  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大批旅游者的到来,为长角苗提供了外部世界的人对于他们的生活及其文化的看法。在外来观光者目光的注视下,长角苗逐渐对自己传统的文化产生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并且正在成为自身文化最坚定的守护者,梭嘎生态博物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他们的文化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当这个社区的人民了解到自己文化价值的时候,他们会为自己文化的未来找出一条正确道路,社区人民已经或正在掌握使用生态博物馆这种工具来保护他们文化的独特性,相信有一天长角苗文化将会在世界多元文化贯融一体的新的世纪蓝图中异彩独放。
  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带来了“文化保护”这一概念,于是传统与现代,保持与发展等多重负责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长角苗族群面前,首先他们要重新认识自身进展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化自豪感;其次,在这一新的意识层面上事项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其三,通过“文化保护”来理解并最终实现族群的“现代化”。 

    
三、长角苗的头饰、服饰
  长角苗的头饰是其装束中最为独特之处。他们一面保存着远古先民“髻首”(椎发)之俗,又发展出极为奇特的长角头饰,用近1米长的木制长角,以黑麻毛线掺上之故祖先的头发缠绕于头顶,形成沉重而巨大的头饰,重者达5千克左右。以前男女均戴“长角”,现在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男子已不再戴,只有妇女仍持守着这一古老的装束。
  长角苗服饰极有特色,女人上身着白底蓝绘蜡染束身短衣,下面是黑底嵌以红、白绣带的麻布百褶裙,身后是长几着地的挑花绣片,身前挂一块藏青色羊毛毡护兜,既当风寒,又是女性装束中最重要、最珍贵的部分。长角苗的女人一年中需为自己做两套以上的衣裙,最复杂、最漂亮的是新娘装,姑娘从容不迫地从12—13岁开始,整件衣服都用刺绣,千针万线,色彩斑斓,耗时5—7年的时间,直到出嫁前才能完成,平时不穿,也不出售。男人们的服装是用家织细麻布,在领、袖口、口袋处均镶挑花刺绣花边的深蓝上衣和白色麻布群裤组成。男式浮肿中最精美的是围在胸前的刺绣围腰,据说三年才能绣成一块。

四、长角苗的婚嫁
  长角苗的风俗、习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的婚嫁、丧葬等最为独特,瑞染生活方式简单,而婚嫁、丧葬等习俗活动却特别隆重繁复、礼节繁缛而神秘保持相当浓厚的古老传统。
  婚嫁
  每年正月的一整个月里,是长角苗谈情说爱的季节,12个寨子轮流跳花坡。年轻人这时候全都不回家,12个寨子轮流转着住、玩,恋爱方式自由随意。但婚嫁则需严格按规矩办,要经过媒人“说亲”,履行各种“求亲”程序,家长和寨老审查后“定亲”,婚礼进行时还要“打亲”。打亲是长角苗的一种独特而风趣的婚礼习俗。所谓“打亲”,就是在迎娶新娘时,由“媒人”带领新郎的迎亲队伍到新娘家,新娘家则由数十名手持麻杆的姑娘在门前摆成长蛇阵“欢迎”,“媒人”是首先接受“欢迎”仪式的,她(他)要独自在“欢迎”的“长蛇阵”中来回穿梭三趟,让手持麻杆的新娘家的姑娘们“痛打”一顿,表示“领罪”之后,才能被饶恕放行进入新娘家里;这还不够,进门之后“媒人”还得向新娘所有的亲人“赔小心”,说上一大堆好话,与此同时,她(他)还必须向亲人们敬酒三杯,而新娘的亲人则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数落她(他),要媒人保证姑娘以后在男方家里生活幸福美满。直到三杯酒喝完,数落够了,新娘家的人才将新娘交付给媒人,随媒人出门;可怜那媒人的“罪”还没有受完,出门之后,这“媒人”还得再次从新娘家的姑娘们的“长蛇阵”来回穿越三次;再接受三次“痛打”,直到讨饶不已,女方家这才作罢,放迎娶新娘的队伍上路。“打亲”是从远古就传下来的习俗,必须要狠狠地打,而且寓意深远。长角苗认为,越是打得厉害,姑娘在男方家里就会得到好的待遇,这门亲事才能天长地久,永享幸福安康。

五、长角苗的丧葬
  葬仪是长角苗精神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个特别重视死亡的群族,每一次的死亡仪式,都是与他们远古祖先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是一次全族对于自己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复习。
  在无数次的演练中,民族记忆得以强化,群体意识得以巩固。通过关于死亡的仪式,在信仰的层面上,长角苗将逝去的远古祖先居住的地方去。“打戛”。意为老人成神,把老人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打戛”有极严格的规矩:死者必须是正常死亡,少年早逝者、暴病或遭殃而死者都不能进行这种仪式。如果死者是老年男性,长角苗12个寨子都必须来送礼哭丧志哀。长角苗素有生死相怜的传统,哪家有丧事,大家都会主动来坐夜(守灵)。哭丧的人数越多,表示死者的身份地位越高。坐夜时吹奏唢呐,跳芦笙舞,喝酒令歌,直到出丧。家家自愿送上一升包谷,姑妈娘舅家则送牛羊等牲畜,并由仪式总管在竹竿上刻画符号,结婚记事,记载礼品数量,以便日后还礼。鬼师根据死者的年龄、属相等选定方位。在山上塔起一座戛房,造型奇特而辉煌。据说,这戛房是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遮风避雨的。死者被抬到“戛房”中,12个寨子都要来“绕戛”仪式完毕之后,几个年轻小伙子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砍倒戛房,举行“开路”仪式,沿着祖先所在的路途将死者抬到山上去安葬。三日之后,还要举行灵魂告别人间的仪式,整个葬仪长达五至七天。一切都在鬼师的带领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得有丝毫马虎。仪式从头一天的傍晚开始,12寨的女人们轮流为死者唱丧歌,跳芦笙舞,杀牛宰羊,全体参加“打戛”的人分享掉这些牛羊肉,并喝掉上千斤的酒。据说这样一来,牛羊的灵魂就会跟随死去的老人到达另一个世界,让老人在那边生活富足。举行葬礼的村寨这几天家家都会敞开大门招待来自其他各寨的客人,整个葬礼仪式规模空前,犹如一次盛大欢聚的节日。如果您有幸碰上这样的仪式,一定会对长角苗特殊的文化习俗有更深刻的了解。


六、长角苗的文化
  长筒三眼箫是苗家最有特色的乐器,用它吹奏的音乐低沉绯徊、如泣如诉,大雾弥漫时听起,更是委婉犹如仙乐......
  还有长角苗的大芦笙声音低沉呜咽、宛如诉说着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无尽苦难,常用于祭祀、葬礼活动。长角苗的芦笙乐器即使是吹奏的欢快的曲调,也仍显得委婉有余而高亢不足,不像其他苗族音乐那样短促明快。
  长期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长角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技术,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桃花、刺绣、蜡染、羊毛制品等。由于自然经济状态下男女性别角色的分工,这些工艺技术,从种植到纺麻织布,到染色刺绣均在家庭内部,由女性来完成。长角苗的蜡染以天然植物为染料,质量甚高。长角苗妇女个个都是画蜡高手,绘制时不需打样,只凭头脑构思,手工绘画。所画直线、平行线、方块、圆形等图案规范而精巧,堪称一绝。刺绣是女性从小就开始学习的课程,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倾注在其刺绣作品上。这些刺绣精品争奇斗艳,是长角苗的文化瑰宝。
  和苗族人其他支系一样,长角苗也没有文字,却有一种古老刻竹记事的简单记数符号,按一定的规定刻于竹竿上,主要用于丧事时记录礼物礼金,现在只有寨老鬼师等少数人才能识别。
  长角苗的女人是他们文化传承的主体,他们一生坚守着长角苗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生儿育女,生产劳动还是画蜡绣花、跳花坡、唱歌跳舞……他们都是主角。他们也是自身文化的教育主体,从少年起就开始学习纺麻、织布、蜡染、刺绣等工艺,这是他们毕生从事、人人皆精的生活技能,日习夜做,从不止息。这一切都是长角苗女人生存的必须,也成为他们对自己的终极价值判断和生活信念。

七、长角苗的宗教信仰
  在长角苗的精神世界里,神鬼信仰占据首要的位置,他们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特别敬畏山神和树神。这两贵神是他们心目中最有神话力量的膜拜对象。
  陇嘎人选定寨子东、西、南三个方向的三株香樟树为神树,将他们视为本寨的保护神。每年的三月初要祭山、祭树,祈求神灵保佑他们生活平安、风调雨顺。仪式通由鬼师主持,他给寨民们算命、治病(做弥喇)、看风水,还主持祭山、祭树、驱鬼,是全寨的神经支柱,享有很高的威望。每年的三月初,第一个属龙日(赶龙场集市),是他们“祭箐”(祭神山、神树)的日子,所有男人(严禁女人和外人参加)无论远近,都必须回到寨里,参加仪式。祭箐是,寨民闷推选出本寨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按苗族属相选一位属虎,一位属龙,以为属马,一位属牛的长者,在寨老或鬼师的主持下进行祭箐仪式。祭祀时,“虎”、“龙”、“马”、“牛”四位老人宰杀捉来的公鸡,让鸡血喷洒在树根上,再扯下一些鸡毛粘上鸡血贴在树干上,边贴边念道:“乞求神树年年一年,保护全寨平安,不许豺狼虎豹在箐头,让我们的子孙繁荣昌盛,五谷丰登!”念毕,生火烧水,将鸡煮熟,先祭神山,神树,在敬选进箐林的老人。寨老或鬼师把鸡肉分给参加仪式的男人们,一边分,一边祈福。这时,参加祭箐的男人们便尽情地吃鸡,痛快地喝酒。寨老或鬼师按传统习惯,把孩子们拢在一起,给他们讲祖辈传下来的故事,传承祖辈的习俗。祭祀结束后,“扫寨”就开始了,首先,在进出村寨的主要路口,用草绳拦住。属马的老人麻线栓着一只公鸡的两翅拉着它在前面走,名叫“马拉鸡”;属龙的老人端着一碗酒走在中间,名叫“龙吐酒”;属虎的老人用一根草绳做鞭子,名叫“牛来丰”。同时挑选一名棒小伙子,扛着一棵刚砍下来的大竹叉,在寨老或鬼师的带领下,挨家逐户“祛温灭灾”。每到一户,“马拉鸡”在其堂屋内行走一圈,“龙吐酒”进家喷一口酒,并大吼一声:“瘟疫病灾滚出去!”“虎踏火”便从簸箕里抓一把豆子或石子丢在地上,说:“火灾压下去。”“牛来丰”挥鞭说:“五谷丰登。”在堂屋里绕圈结束灭灾祝福仪式,这里家中的主妇须把早已准备好的,从家中扫出的一袋“垃圾”出门挂在小伙子扛来的竹叉上带走。照上述方法逐户进行,走遍每户人家后,寨老或鬼师将红公鸡宰杀在寨边的三岔路口,把鸡血淋在从寨中各户人家扫出的“垃圾”袋上,预示村寨中的瘟疫已被驱出村寨拦在外面,最后把拦路的草绳连同“垃圾”一块点火烧尽。之后,全寨人及其小心、极其公平地分吃掉这些鸡肉,以示神灵已经附体保佑。整个仪式庄严神圣,耗时一天。
  除了自然信仰、祖先崇拜之外,长角苗还有许多生产禁忌、生活禁忌和生命禁忌等等。遇见一些特殊现象,往往视为不吉,如打破碗、遇见蛇、乌鸦叫、打雷等,都要想方设法避开或请鬼师“解除”。在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上,诸如出生、婚姻、死亡等,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祈求平安。


八、长角苗的生活方式
  长角苗的民居以木结构草房和土墙草房为主要建筑,现在有少数人家盖了石头房屋,目前省市加大了扶贫的力度,给他们盖上了石头房屋。
  由于长角苗社区平均海拔在1600米以上,整个地貌中万山似海,一年四季浓舞弥漫,平均气温在10~15℃左右。据戛陇的老人们说,这里曾经是一片原始森林,鸟兽成群,长角苗的男人们因此极善打猎。
  从苗族的历史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从狩猎到山地粗放式游耕,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转为定居,以山地农耕为主的民族。从对长角苗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
  长角苗至今仍保持着简单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族群中没有商人,大多数生产、生活用品自给自足。部分日常生活必须品,用自产的农副产品到集市交换,交易形式为各家拿了洋芋、包谷或鸡鸭去卖,然后买回盐和绣花所需的彩线、布料、胶鞋等。由于没有多余的产品,所以尚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贸易,也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商品意识,他们不善于讨价还价,也不懂得按市场需求制定自己的产品价格。社区赶甲子场,除12个寨子内部的场外,也赶其他汉族彝族所在的乡场,这是长角苗与外界交易交往的主要方式。
  近些年,由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渐渗透到乡村,长角苗也开始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新鲜事物。例如梭戛乡场上如今有了录象厅,陇戛寨的青年们每逢赶场必在门口驻足观看,从中了解到许多新信息。这种影响的直接结果是,一部分人(主要是青壮年男性)开始走出山外去打工。
  长角苗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细胞,通过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紧密结合,构成村寨组织。村寨之间也是以婚姻与血缘为纽带,结成一个呢哦部亲缘关系十分紧密的内婚集团。尽管12个村寨分属于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两个行政县(区)、三个不同的乡镇,但家族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存在,把12个村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被割断。                         
  长角苗村寨有三种管理机制,它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涩又互为补充。一是寨主,二是寨老,三是鬼师。
  寨老是寨子里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人,是村寨的象征和精神领袖,总管村寨的大事,提出总体主意。寨主是村子里能办事,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精明能干者。他主要排解寨子内外的纠纷,协助寨老具体操办各种事务。鬼师是宗教领袖,可能是祖传或因其他神秘的事件自然形成,担负人与神、人与鬼之间的各种精神事务和宗教祭祀等方面的管理,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中起者关键作用,鬼师同时也行医看病,算命卜卦,是长角苗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此外,家族中还有“家师”,他的作用与鬼师相似,但“管理”的范围有限,只有担负家族内部的宗教事务。
  寨主、寨老、鬼师这三位领袖都不是选举产生的,他们是村寨中的自然领袖,是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其权威地位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形式,既不需要竞选,也不需要任命。村寨的管理方式也比较原始,但又十分公平。当地政府在村寨中也任命一名行政村长,以便与政府保持联系,互通信息,对外联络,对内传达。有些村寨的干部往往就是寨老或寨主,任命这些人做行政村长,容易得到寨民的认可,他们是村寨社会组织的灵魂。
 
景点图片

长角苗小女孩


蜡染


银饰


盘发


当地民居


一个苗族妇女背着一大筐玉米

摄影作者:Leo大叔  了了无痕   草物风华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08年11月03日

远方网声明

远方网所有攻略欢迎各类媒体转载,以实现在有限的人力下为无限驴友服务的目的,但在转载时一定注意:1、为了维护攻略的完整性请耐心下载图片并重新从本地上传,因为本站不支持图片外链。2、出于对攻略劳动者的尊重,请在文末保留来源和链接,这样在你无法及时更新内容时也可以方便驴友查看远方网不断修订后的攻略。远方网长期致力于为自助游爱好者免费提供准确可靠的自助游攻略资讯,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和远方网共同享有,需要进行批量内容合作的媒体或者可以提供攻略素材的作者欢迎联系本站edit@likefar.com QQ:506169810,注明:攻略合作。

所有评论(16)最新评论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5-02-28 13:59:03
    有没有生态博物馆的电话或联系方式!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3-12-04 18:33:06
    我是陇嘎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以往有中专和大专,可是本科生的少之如少,希望你们给予支持。本人联系QQ:929129913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3-10-28 10:50:25
    文章详实,值得拜读。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3-05-13 07:47:13
    六枝民族风情旅电话15286670111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1-11-17 04:29:29
    真的不错耶,图片很有人文气息,文字也不错
  • 引用 远方网友 于 2011-06-09 17:42:04
    不错,写得不错,我是梭戛人,但是是汉族,我想更多的了解他们。希望大家多多了解。

所有评论(16)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