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殿侧面 摄影:范根林)
不二寺,亦称不二禅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县城大运路东侧。一九八五年在全市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金代建筑,寺庙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公元956年),宋、元、明、清各代都有重建或重修。一九八九年,由原址阳曲县小直峪村搬迁到县城,占地面积约6700平方米。二零零六年六月二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第六批国保
地址:太原市阳曲县城大运路
门票:无
开放时间:8:00-18:00 淡季会关门整修
联系电话:阳曲县文物管理所 0351-5521271
交通:在太原市第十四中学对面的第五运输公司有14路公交到阳曲县城,车程1个小时,票价7元。第五运输公司咨询电话 0351-4176803
服务设施:阳曲县城内没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城市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的许多分支机构遍布各条街道,都很方便。
住宿:阳曲宾馆,地址:县城新阳大街,标间120元/间,电话 0351-5528884
周边景区:南龙泉三藏寺
旅游小贴士
口音:阳曲人常把"不"读作"八",所以这不二寺就说成了"八二寺"。不管"不"还是"八",这不二寺可是响当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产:本县泥屯镇中兵村所产的酥梨有金盖酥、白皮酥等。金盖酥被当地人称为金冠梨。在全省优质果品评选中获省优奖,在农业精品评审中获金奖。
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的小米是远近驰名的特产,获得过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米粒小,颜色艳(黄),口味佳。筋道,味香。
美食:过去阳曲县境域涉及大半太原城,所以阳曲县的美食小吃几乎和太原市区的吃食相互融通。若要说出一个既具地域性而太原市又没有的,非牛腰子莫属。在市面上卖的牛腰子,已经不用黄米面了,用的是白面。但那焦黄喷香的味道却没变,依然让人直淌口水。制作牛腰子关键是掌握好碱、水和火候的大小。刚炸出来的牛腰子,色泽袭人,口感宜人,吃进肚里香酥甜得能爽死人。
走在老黄寨的长街短巷,你会看到小贩推一辆自行车,或脚蹬一辆三轮车,悠然地穿行在大街上。车后面载着油腻老旧的玻璃柜,电动喇叭里放着早已录制好的叫卖声。
景区地图
景区方位交通示意图

景区相关资料
不二禅寺是一著名古刹,此寺原址在今阳曲县西北5公里的小直峪村,1987年将现存建筑正殿迁建县城西南。寺名"不二"源于佛语,意为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不二寺的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为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因该寺为佛教中的禅宗派别,故又称不二禅院。
据现存碑刻记载,不二寺除正殿外,还有乐台、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寺西南又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八角五层密檐砖塔和建于明代的石塔、石幢等。寺内外遍植枣树和榆树,林木阴翳,是阳曲县著名的大丛林。
据1724年(清雍正二年)碑文记载,寺"创自金明昌六年(1195年),重修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是太原市已知的除晋祠圣母殿(北宋天圣元年,即1023年)和献殿(金大定八年,即1168年)外的第三座古老建筑。但在1986年迁建时拆出梁架题记,有"大汉乾九年,都维那宋会、徐德经建"字样。大汉(即北汉)乾九年,即公元956年,据此,则这一建筑又早于晋祠圣母殿67年。不过在宋初遭毁重建,1195年(金明昌六年)大修。后虽经元、明、清各代都做过不同程度的维修,但依然保持了金元时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成为太原市古建筑中的珍贵实例。

(不二寺全景图 摄影:范根林)
寺院由于长期受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仅存正殿和两座墓塔孤立于农田中。经现场考察,正殿残破严重,殿顶塌陷漏雨,正脊、垂脊已不完整,前檐、飞檐已毁,檐椽头腐烂,地基不同程度下陷,墙体分裂,木构件倾斜,直接威胁着殿内的塑像和壁画。东侧3米处又是一条百米深的沟壑,时刻有倒向沟间的危险。为抢救这一古迹,1986年起有关部门对它作了实测和搬迁设计方案以及新址征地等事宜,1987年即将正殿迁入阳曲县城西南、大运公路东侧,安置在占地10亩的新址中轴线后部,周以围墙圈起,拟以此为主,筹建阳曲县博物馆。
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
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前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筒瓦素脊,又以青砖红墙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栗色梁架,不加装饰,形成典雅纯正、素静清幽的早期建筑风格。建筑结构施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用未经加工过的榆木为檐柱,向外侧角与外墙收分相配合,增强稳定性。前檐设廊,进深一间,廊柱侧脚升起,使殿角上翘,造型舒展。梁枋结构全部采用大斗、令拱和短替,殿内不设天花板。斗拱是中国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它的外檐用五铺作重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拱出二抄,重拱计公造。又加一攒补间真昂,使檐部内外重量得到平衡,是杠杆原理的巧妙运用。在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二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结合,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市仅此一例。殿内梁架为金代形制,驼峰托脚皆备。平梁上双层叉手,为他处所未见。这座建筑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不二寺壁画 摄影:范根林)
匠师们根据佛殿的有限空间,巧妙地把彩塑、壁画与佛台、山墙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佛的三个世界的整体。塑像是裟婆世界的华严三圣,所以此殿也叫三圣殿。主尊释迦牟尼佛,高45米,为诸像的核心。左迦叶尊者,右阿弥陀尊者,仪态各异,慈祥庄严。两侧胁侍菩萨左普贤、右文殊,相对微侧,视线各向主尊,戴花冠,披罗巾,佩璎珞,着裙裤,婀娜多姿,飘逸洒脱。座下的白象、狮子,秉性虽不同,却和谐自然。墙侧为金刚塑像,虎背熊腰,全身披挂,在祥和恬静的佛像中,显现出一股威严之气。侍女塑像,肌肤丰润,面带苦笑,上身右倾,臀部左扭,裸露的上身满佩璎珞珠玑,左肩斜披红色胸带,掩盖了丰满的胸部;右肩绿色飘带随右手下垂后翻到左侧垂至足下;一条腰间丝巾,缠在裸露的腹下,勒出条条腹肌,与贯穿上下的飘带配合,起着静中求动的效果。
殿内东西山墙上绘有壁画,每壁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以云层既相分隔,又相衔接,使整个画面达到和谐统一。上层绘彩云间的"飞天",表示佛国的天堂情景。东墙中层绘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上有华盖、头光,合称"东方三圣"。西墙中层绘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为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壁画下层绘金刚、罗汉,突出世俗化的特征,最为精彩。东墙下层,是佛的护卫神,称"十二药叉大将",代表八万四千药叉,表示除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菩提。在构图上分左右两组,每组六神,中间安插了一组狮子舞以娱神。西壁下层则绘十六罗汉,分为二组,每组八尊(北侧八尊系清代补塑)。中间稍低部位绘一组长卷《礼佛图》,表现了一位刚登基不久的皇帝,在宫人们的执炉、点香等活动中,为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佛前进行礼佛活动的情景,与东墙的《乐神图》相呼应。
景区图片

不二寺正门 作者:范根林

不二寺大殿 作者:范根林

新建的正殿 作者:范根林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09年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