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长眠着一位英雄--赵武灵王,"灵丘"这个地名就来源于此。说到"赵武灵王",第一个会想到的词便是"胡服骑射"。"胡服骑射"不仅使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且这次服装改革不仅仅只限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使短衣齐膝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并且逐渐影响了后来中原地区的服装衍变。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灵丘县城新华西街西段
门票:20元/人
开放时间:8:00-18:30
联系电话:大同旅游局电话 0352-5137307
投诉电话:大同旅游局电话 0352-5137307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赵武灵王墓位于灵丘县城中心,食宿、医院、银行、加油站、停车场、卫生间等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交通:
1.铁路:灵丘有京原铁路贯穿而过,北京西站-韩城、北京-太原、太原-灵丘班次都有经过并停靠灵丘。
公路:108国道,天走线,大涞线等经过灵丘贯穿东西南北,交通便利。
注:灵丘的火车站与汽车站很近,出了火车站直行到十字路口左转50米就是汽车站,步行差不多15分钟路程。
2.从火车站或汽车站租车前往赵武灵王墓,距离不是很远,坐面的1块钱。
住宿:可以在县城城区内住宿,也可以返回火车站住宿。那里有很多小旅馆提供住宿,10元/人。如果是等火车也可以按钟点算,服务员会及时叫醒你赶车的。
周边景区:北岳恒山、悬空寺、觉山寺、桃花洞、空中草原、平型关战役遗址等景点。
旅游小贴士
1.灵丘的特产有:南山大核桃、黄花……黄花就是金针,不仅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也是一种贵重的药材。灵丘县的黄花具有角长、肉厚、油大、脆嫩、清口、味美等特点,因而遐迩驰名。
2.灵丘的小吃有:黄烧饼、莜麦面、灵丘豆腐干、黄糕、凉粉。凉粉有两种,一种是用山药粉做的,一种用苦荞面做的。每逢夏季,在市场上几乎到处都可以见到凉粉摊。
3.在灵丘还可以看到炕上的艺术--炕围。在灵丘,气候比较寒冷,屋内多有土炕,灶炕相连,一来做饭,二来取暖,尤其农村,更为普遍。为了美观,锅台刷成白色,灶围刷成黑色,炕围又绘有各色图案,成为一种室内装饰。
景区地图
景区方位交通示意图

景区相关资料
灵丘,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其东南部与河北省接壤。战国时为赵邑,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在这里筑城设县,因为赵武灵王葬于此处,所以起名"灵丘"。这个地名,在偏居晋北一隅的这片地方一直没有有改变。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对那位长眠于此的古代英雄充满着敬畏。在他们心目中,从那个时代提缰挎弓驰骋而来的赵武灵王,就是这个塞外小城的精神图腾。
赵武灵王并不是灵丘人,但他人生的最后归宿却在灵丘。在县城中心,有一个高10米的坟丘,这就是赵武灵王墓。墓前武灵王雕塑的基座上,刻着和其主人名字紧紧关联的四个字"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革。
公元前326年,年方12岁的赵武灵王继位时,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赵国四面强敌环视,周围被齐、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国土中间又横插着一个中山国,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当时,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不仅北方的胡人部落常常南犯,就连中山这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侵扰。而在和其他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更是连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随时有亡国之危。在与胡人部落的对抗中,赵武灵王发现,对方都是窄袖短袄,作战时骑在马上,迅速敏捷,来去如飞。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较之精良,但却身穿长袍,甲胄笨重,不善骑马作战,因而在对弈中常常吃亏。
赵武灵王清醒地认识到,尽快建立起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快速反应部队,是赵国的当务之急。于是,他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在公元前302年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他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退胡人,灭中山后,赵国开出千里疆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经过改革的服装
公元前295年,在宫廷政变中,一代英杰武灵王被他的子裔围困沙丘宫三个月,饥饿而亡。后来,在赵武灵王死去的这个地方就地建起了赵武灵王墓。
赵武灵王墓原占地6万平方米,现在的保护面积有10900平公米。墓冢周长220米,高10米。明崇祯年间,在墓南立石碑1通,并建有碑楼,高4米。民国7年修葺,树碑1通,筑神道长246.67米。1984年,在四周筑围墙加以保护。墓园里种满了树木,坟丘绿草覆盖,使这座陵墓更加壮观。清朝诗人冯云貌游览赵武灵王墓,曾赋诗名曰"赵武灵王墓":
大漠苍苍山月小,赵王墓枕青山老。
怪蝶随风猎野花,黄狐几夜啼秋草。
昔时意气何英雄,遗俗能成盖世功。
山川想像余威在,断碣残碑认鸟虫。
年年凉雨磷灯湿,龙旗朝夜精灵集。
甲士黄云带剑来,它娥红鬼调筝立。
迢迢戍垒望飞楼,七星挂城河双流。
谁记旧游歌舞地,珍珠埋尽野松愁。
我来登台独怀古,一酹浊酒浇黄土。
枫青怀古古魂疑,悲吟吊君君岂知。
风俗文化
罗罗腔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罗罗腔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清朝康熙年间,戏剧家刘廷玑在著写的《在园杂记》中记载:"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至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矣,愈趋愈卑,新奇迭出,终以昆腔为正音。"由此可见,罗罗腔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形成年代起码是在康熙年间以前,甚至在明代末年就有了雏形的罗罗腔,主要流传在冀中地区。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河北梆子兴起之后,剧目丰富,名伶辈出,各个班社实力很强,相比之下的罗罗腔只能算个民间小剧种,各个方面都很逊色。因此,当时艺人们为了糊口,不得不到偏远的山区另谋生路,于是就转移到河北省的行唐、阜平与山西省的灵丘、广灵、繁峙、浑源、应县等地,并在雁北站住了脚根,成立起职业班社。据传说,当时灵丘有个唱旦的演员,名叫"雷有子",专攻青衣、小旦,唱腔优美动听,表演艺术高超,踩起小旦"跷子"飘然如飞,不少观众为之倾倒,享有"看了雷有旦,三天不吃饭"的盛誉。

赵武灵王骑射图复原图
解放以后,灵丘县成立罗罗腔剧团。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罗罗腔在唱腔吐字、念白里柔合了雁北地方色彩,并且从演出剧目到音乐唱腔及艺术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罗罗腔独特的剧种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罗罗腔传统音乐唱腔主要有:"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种。其中"数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说唱性强,很有曲艺说唱的味道。
文武场乐器与梆子剧种大同小异,有些曲牌和锣鼓经也是从梆子剧种借鉴而来的。传统代表剧目有:"小二姐做梦"、"锦缎记"、"读绒花"、"龙宝寺"、"黑驴告状"、"两狼山"、"杨家将"、"罗通扫北"、"飞天闸"、"描金柜"等四十多个剧目。
景点图片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时从东胡族引进的皮靴

赵武灵王墓

赵武灵王墓建筑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09年0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