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 作者:天行者)
因一樽疑为盛放佛舍利的金棺,距晋祠风景名胜区5公里、晋阳西山大佛风景区3公里的太山龙泉寺扬名全国。原名昊天观,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寺因山势而造,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明代重建的观音阁。下院大雄宝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奉观音菩萨,上层奉释迦牟尼佛。院东立无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太山
门票:旺季(4月1日~10月31日)20元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15元
开放时间:8:00-17:00
联系电话:0351-6945581
投诉电话:0351-6945581
景区官方网站:http://blog.sina.com.cn/tslqs(博客)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门口就有两个加油站,停车场也在景区门口。晋源区有人民医院。晋祠镇上有晋祠信用社、工商银行,晋源区有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
交通:
自驾车
从太原出发走新晋祠路南行至东关十字口右转,西行至旧晋祠路左转,南行一百米可看到"太山龙泉寺2公里"路标,西行进风峪沟约2500米,右侧看到太山牌楼,龙泉寺就到了。行程约需40分钟。
公交车
从太原火车站乘308在晋源乱石滩站下车,看到"太山龙泉寺2公里"路标,西行进风峪沟步行约2500米,右侧看到太山牌楼,龙泉寺就到了。行程约需1小时30分。
住宿:这里距晋祠很近,可在晋祠附近住宿。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在晋祠博物馆附近有晋祠宾馆,只是价格稍贵,标准间330-480元/间,三人间480-580元/间,电话:0351-6099999。游客还可以选择住在太原市区。
周边景区:西山蒙山大佛 晋祠 天龙山石窟 龙山道教石窟
旅游小贴士
1、现状
目前龙泉寺可以去看,不收门票。为了不影响考古发掘工作,如果上来看的人多了,就会采取措施,限制游客进入了。随着2008年龙泉寺唐代佛塔地宫金棺银椁的出土,龙泉寺博物馆将于2009开始建设,预计2010建成。
2、龙泉寺游览路线
太山牌楼→龙泉寺山门·新乐台→迎客松→唐碑→唐槐→唐华严经幢→龙松→三大士殿→佛祖阁→观音堂→莲花宝洞→皇姑洞→文殊殿→普贤殿→唐佛塔地宫→龙神祠·龙泉·龙柏→望都峰→老虎洞→塔林→象柏→龙泉寺院→太山牌楼→李存孝墓
景区地图
太山龙泉寺交通线路图

太山游览线路图

景区相关资料
景区概况
太山是太原市新开辟的旅游点,这里得天独厚,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红叶著称。
龙泉寺坐落在太山的山腰上,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处。晋源镇乱石滩西,有一条长而深的山沟,叫风峪沟,从风峪沟走进去,两山夹峙,中有河滩,循滩约行两华里,直到太山脚下。举目了望,山峦突兀峥嵘,漫山遍野,苍翠欲滴,溪泉涌流,叮咚作响,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作为一个旅游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从已修成的层层台阶迂回而上,在峰峦环抱、松柏掩映之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这就是龙泉寺。由于寺院建在太山上,故又名太山寺。"太山"之各,始见于沈约(南朝梁文学家)的宋书。相传,五代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称著于北汉,因而闻名遐迩,就连这座山也跟着出了名,山取"泰山石敢当"的音义,故名太山。

(龙泉寺山门)
据清道光《太原县志》,龙泉地始建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原为道教庙宇,名"昊天观"。今山门檐下椽柱头上还保留有道家遗痕"入卦"。金末元初毁于火,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改为佛寺。相传,明洪武二十四年这里旱情十分严重,乡亲们组织祈雨活动来到这里,有人在今龙王庙这个地方发现了泉眼,乡亲们认为这是祈雨的结果,龙王赐泉水了,因而给它起了个"龙泉"的雅号,并兴建龙王庙。庙前有方潭,清洌洌的泉水从石雕的龙嘴里潺潺流出,宛如一条巨龙隐藏其中。在兴建龙王庙的同时,又在昊天观的废墟上重建佛寺。寺院落成后,困寺旁有龙泉,因名龙泉寺。寺址因山势建造,高低错落,主从有致,楼台殿阁,参差其间,自成格局。从挂有"山林古刹"匾额的山门走进去,左右两翼是用砖砌的钟鼓楼。钟楼上的钟完好无缺,系明代遗物,鼓楼上已是鼓去楼空了。迎面是两层的大雄宝殿,雄伟高大,气势磅礴,上层系木结构建筑,原供施加模拟佛,佛顶天棚悬塑彩绘二龙戏珠,二龙昂首奋须张爪欲飞,活灵活现,甚为壮观。下层是用砖砌的窑洞,原供凤音菩萨。如今的大雄宝殿,经过"文革",已成空殿一座,遗憾千秋。大雄宝殿和东西两厢廊完构成一个宽敞的院落。院风东北隅立唐景云二年石碑一通,字迹剥落已不可辨认,四株冲天古槐植于院内四隅,古木参天,景色宜人。

(唐华严经幢 作者:天行者)
大雄宝殿旁有砖砌友阶,通寺院后部,拾级而上,豁然开朗,有一平台,台上建殿三座。中间建殿三座,中间这座殿六角形,八卦悬顶,是一座奇特的古代建筑。殿内正面供西方三圣: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高的圣者。殿的正当中是用砖砌成的六角形莲台,上毕观音,两边是泥塑十八罗汉,佛家管这种布局称做"十八罗汉朝观音"故此殿又有"观音阁"之称。四大金刚站在殿门两侧护法。殿内四壁上下均为悬塑。塑山、树、殿字,有菩萨、罗汉安置其间。其中罗汉神态自若,栩栩如生,历时数百年,色泽尚鲜艳,有一定艺术价值。
左右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文殊菩萨菩萨骑青狮,普贤菩萨骑白象。
观音阁背后有一石洞,名"莲花宝洞",大概是借鉴于华教中九品莲花和琉璃世界的憧憬,也含有步步生莲、步入佛界、得成正果的意境。传说唐朝一丞相之女,因不愿入宫作妃,打算出家为尼。当她看中太山这块风水宝地,便落发为尼,就住在莲花宝洞内。
从观音阁再攀登而上,行数百步,有一巨石,形知卧虎。巨石当中有一天然石洞,洞以"卧虎"为名叫老虎洞,据说这里原是龙泉寺住持静坐的地方。站在巨石之上,俯太山全景,令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此寺佛像众多,佛、菩萨、罗汉、金刚,应有尽有,有一派佛国世界。这些塑像与殿阁同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遗物。塑技洗炼,色泽纯朴,面形、衣饰、神态,极富明塑中俏丽俊秀的风格。

(太山秋色 作者:天行者)
此寺自八十年代开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修葺,并照原样油饰彩绘。经过油饰彩绘的龙泉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红漆的山门象张开的笑脸,不仅欢迎普天之下的游人前来参观寺院,游览风景,而且还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秋后来看太山红叶。
太山红叶,是太原市秋景中的一景。每年霜秋,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在这山峦环抱的凹腰里,一株株松柏像一座座用翡翠雕塑的尖塔,巍然挺立在悬崖峭壁上。满山遍野,呈现着一片明晰鲜绿的颜色。而那红叶在松柏之间,恰似绿草地铺上赤红的地毯;那红叶又似一团团红霞降落山间;那些零散的红叶,像一棵棵鲜红夺目的玛瑙镶在其间,大自然构图如此美妙,恰似一个巧于设计的画家,精心绘制的美景,原来太山生长着一种灌木,名叫黄栌,一到秋天,树叶变红,特别是经过霜打以后,树枝变成朱紫,村叶呈现深红色,正如陈毅同志在《题西山红叶》中说:"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这赞的虽是北京西山,但用在此处也是恰如其分。看来,杜牧说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并非夸饰之词。
太山红叶,十分秀美,令人称奇,令人赞叹,观后使人终生难忘。
揭开山西太原唐代太山龙泉寺千年变身秘密
太原旧方志记载,太山寺即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
而根据文物专家现场考证,银椁金棺舍利宝函所居的地宫,原是一处佛塔的塔基,此塔建于唐武周至唐睿宗时期,刚好是公元684年到761年,即龙泉庙始建之时。而在地宫附近,文物考古人员挖掘出了另一处台基、台阶等旧建筑的遗址,后经鉴定为已毁于清朝晚期的建筑"昊天上帝庙"的遗迹。

(龙泉寺钟楼 作者:天行者)
唐代所建之宇为道观,何以有佛教之塔?而昊天上帝又是地道的道教内容,"昊天上帝庙"毁于清晚期,难道在太山上,昊天上帝与释迦和平共处了五百多年?也许这小小的金棺,能给我们讲出更多的古晋阳的千年旧事,揭开更多的并州秘史。
太山龙泉寺的前世今生
太山在今天晋源区阎家坟(今属罗城街办)村西,龙山和蒙山之间,属于西山山脉。
在"千年石函挖掘"新闻之前,太原人鲜有人知道有这么一座山,更不知道有龙泉庙。直至石函的出现,人们才开始了对这座看上去普普通通山庙的关注。
关于太山的得名,沈约撰写的《宋书》中曾有详细的记载: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跟着有了名,太山取"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而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称太山的山脉形似一个大大的"太"字,因此有太山之名。
太山山势磅礴、密林森森,山中盛长虬柏和枫树,绝美的景色吸引了宗教人士来此修行参禅。最初太山是道家方士修炼之地,据太原旧方志记载,太山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五百多年后毁于金元战火时期。直到百年后的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才重建,但将观音等五寺并为一起,改成了佛教寺院,名字也改成了太山寺。
又传说当时天旱无雨,地方官员和百姓们到此处求雨,发现汩汩而流的泉水,认为是求雨有应,龙王赐泉,于是给太山寺冠以"龙泉"雅号,并在泉水上修建龙王庙,雕石龙,泉水从石龙嘴中而出。

(龙泉寺千年石函)
据清道光年间《太原县志》记载,称原来道教的昊天祠在金、元两朝毁于火灾。而院内的东北角现存有石碑一幢,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立,也是那段历史最好的实物见证。另明嘉靖《太原县志》中有"太山有龙池"的记载,成为太山寺别名由来的史证。
道观之中为何要建佛塔?
事实上这座山庙并不普通,数百年来,太山龙泉寺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虽然现在金棺中有何物外界尚不得知,但银椁金棺舍利宝函无疑对研究晋阳2500年文化和历史发展,对相关年代的佛教、政治情况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文物专家现场考证,银椁金棺舍利宝函所居的地宫,原是一处佛塔的塔基。塔是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传入中国后成为现在的塔建筑形式。
根据年代推算,此佛塔的建造日期与龙泉寺的前身"昊天祠"相隔年代不远,即佛塔是在"昊天祠"刚创建不久后修建的。
那为何道观中要修一个佛塔呢?岂不是不伦不类一件事物!就算是有人愿意出钱修塔,道观里的道士们难道就肯依他?
太山文管所所长向记者介绍称,唐朝的开创者李渊一直都以老子李耳的后裔自称,十分推崇道教,统治天下后,为了政治的需要,李渊的后人开始改推道教为佛教,极力扶持佛教。
而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前后,曾诏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塑造大佛、祭拜神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曾以并州为其祖籍,定并州为北都,在太原大兴佛事,广建庙宇,为蒙山大佛赐披袈裟,到龙山童子寺拜佛、修太原北寺(今崇福寺)。那么,在强大的政治力量的干预下,道观里面的道士被赶走,而和尚占观为庙的可能性有没有呢?如果历史真是这样的话,太山寺的命运则更添一分神秘色彩,值得后人深入探究。

(龙泉寺鼓楼 作者:天行者)
建佛庙为何不毁道观?
沿着旧晋祠路走出太原市区,路边醒目的有龙泉寺的指示牌,沿着山路西行不到2公里,便可见一写有"龙泉寺"的牌坊型建筑,便是龙泉寺的牌楼。
山门为悬山顶,背书"太山胜境",有5米多高,咋一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观察后,有一处让人感兴趣,即这座佛教寺院的门檐下至今还保存着当年道教"八卦"的痕迹。
在考古专家挖掘地宫附近,有露出地面的台基、台阶等旧建筑的遗址。文物考古人员称,这是已毁于清朝晚期的建筑"昊天上帝庙"的遗迹。
昊天上帝是唐朝国家祭祀的最高神昊天上帝,本是儒教对上天的敬称,唐朝时与道教的玉皇大帝渐渐合为一人。昊天上帝庙清朝晚期才毁掉,那么照此推算,昊天上帝与释迦在太山至少和平共处了有五百多年之久。
在佛祖阁顶山崖有一小洞。据碑文记载:"至祐之年,皇姑静息于山巅之洞。"皇姑,传说为北汉宗室之女,因少主继恩(北汉第三个皇帝)被害而循入空门。算一算年代,北汉时太山寺仍为道教昊天祠,是道教所在地,皇姑应当为道姑。(如果此时已成佛家庙宇,那皇姑也不能去和尚庙里出家当尼姑。)而后来继承之人竟把道姑清修之地妥善保存,并立碑纪念,恐怕为此举者不会是僧人,而更像是道士。

(龙泉寺牌坊 作者:骄阳)
因此,这么算来,从唐朝到清朝这一段时间,龙泉寺很可能一直是共奉道、僧的一座特殊的庙观。我国早有僧、道、儒共处一庙的先例,就如湖南南岳大庙一样,菩萨和神仙共居,和尚和道士同处。
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太山庙,却可能也会有僧道共处一庙的罕见经历。如果这一经历真实存在的话,那这座庙宇的研究价值,那个银椁金棺舍利宝函的研究价值便显得更加非同小可了。如今有关太山庙的史料鲜见,要真的搞清这座特殊庙宇的神秘身份,只有等待专家从银椁金棺舍利宝函中来取得答案了。也许1300年前的这位高僧,能够为我们解开这个神秘庙宇的秘密!

龙泉寺古树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09年03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