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古城墙 作者:牛魔王)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仅有的七个完整的城墙之一。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因此,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如清末状元孙家鼐所记:“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据光绪《寿州志》记载,今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明清时曾多次修因,迄今完好。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寿县,属宋至清古建筑,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亟待修复。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城区
门票:无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寿县古城墙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城区,203省道2公里,距合肥80公里,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55公里,距淮南30公里,距合阜高速公路入口31公里,合六叶高速公路六安北入口62公里,距六安市70公里,交通便捷。
汽车:去寿县交通很简单,因为县城里没有铁路通过,只有合阜、寿蔡、寿霍四条二级以上公路穿境而过,从阜阳、六安、合肥、淮南、蚌埠都可以直达。最近的是淮南,距离11千米,2元。六安每天有四五班车到寿县,距离101千米,12元。城内交通以人力三轮为主,1元起价,最远也超不过3元。也有出租车,价格差不多。
联系电话:寿县旅游局0564-4022116
投诉电话:0564-4022116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寿县古城墙就在城区,食宿都很方便。
住宿:
寿州宾馆
介绍:寿州宾馆位于寿县东大街,在县城内。房间整洁干净。
电话:0564-4021999
价格:单间238、248、268元/天;标间238、268元/天
周边景区:安丰塘、寿春城遗址、报恩寺、八公山、淮南王墓、万佛山、皖西大裂谷、万佛湖、
景区地图:
寿县古城墙方位图(点击看大图)
景区相关资料:
据史料记载,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北宋熙宁至于南宋嘉定年间(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其余六处分别是南京城、西安城、辽宁兴城、湖北荆州城、山西平遥城、福建崇武城墙。
景点历史
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古城基坚墙固,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寿县城墙为楚寿春城西北角部分,是为御金兵而重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6年)升寿春府,续修城。后世多有修建,明代修15次,修西北、东北涵洞,增建护城岸。清代修14次,修筑涵洞月坝和护城石堤。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与城墙有密切关联的“舐犊情深”、“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传说,伴随各城流传至今。1958年,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淝门 作者:yeelv)
建筑结构
寿县古城墙为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据《寿县志》:“光绪《寿州志》谓城墙长‘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二丈’。经测,墙外上口周长7056.25米,墙脚周长7152.2米;相对高度:南门至西门段均高5.6米,西门至北门段均高5.7米;墙基底宽:东门处21米、南门处20.5米、西门处31米、北门处30米;顶宽4-13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砌砖壁。墙上旧时有雉垛、亭阁,角楼与警辅;今仅雉垛尚存三、五,余均不存。”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寿县有四个城门,南门叫通淝门,北门叫靖淮门,东门叫宾阳门,西门叫定湖门。四门原来都有瓮城,现在只有北门和东门还保留有瓮城。四门均设有城楼,清末民国时城楼悉毁于战火。1986年通过社会集资恢复重建了东门宾阳城楼,1999年恢复北门靖淮城门,2000年建成仿古式南门通淝楼。2006年恢复建设西城门及城楼。城南北城门相距1752米,东西城门相距1931米。
王安石至淮上古城,有《寿阳城晚眺》诗:“楚山重叠矗淮氵贲,堪与王维立画勋。白鸟一行天在水,绿芜千障野平云。”宋人张文潜《题寿阳楼二绝》有句:“渺渺长淮去不休,行人独上寿阳楼”;“长淮不断水悠悠,楼下行人淮上楼”。苏轼过此,作《寿阳岸下》,诗云:“街东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绿栈生,幽人独来带残酒,偶听黄鹂第一声。”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城内原建有涵道,与城外相通。东西涵看墙之上,分别镌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字样。涵口之上筑有月坝,与城墙等高,既利于城内积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节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
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寿县地处皖中,控扼淮淝。古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又激战寿春,当时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后来的宋太祖)随周世宗柴荣亲征,围团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今两淮民间还流传着“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获得部优奖的寿县传统名细糕点“大救驾”就源于这个故事。
(淝水古战场 作者:牛魔王)
【附录】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
面对前秦的强大攻势,东晋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一致对敌。宰相谢安沉着指挥,令谢石、谢玄等率8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
11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涧(今安徽洛河),大破秦军前哨5万人,斩梁成等秦将10名,歼敌1.5万。晋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
苻坚站在寿阳(东晋时寿县称“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来历。
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半渡击之,就可以取得胜利,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晋降将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坚之弟、秦前锋部队主将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形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这就是著名典故“风声鹤唳”的来历)。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蔽野塞川”,十失六七,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90多万大军被歼、逃散70多万,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景点图片:
靖淮门 作者:yeelv

瓮城 作者:yeelv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16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