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榆次常家庄园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俗语有云,"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的常家庄园,即使加上现已修复的12万平方米宅第园林,也只占原来规模的四分之一,相较著名的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还是大了许多。但就这些,也足以窥视昔日坐落在晋中榆次常家大宅的气概。
实用信息
景区级别:国家AAAA景区
地址: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
门票:常家庄园门票60元。导游讲解费40,里边不再加收门票,接受山西旅游一卡通,学生证半票
开放时间:08:00-18:00
景区外交通:
1、太原市游客
在太原火车站乘901路公交车终点榆次晋华体育场转乘12路公交车直达常家庄园;自驾车沿太榆路、沿108国道至榆次东阳镇右转:或沿平阳路、太茅路至清徐常庄左转沿东清路行驶15公里即到。
2、大同、朔州、五台山方向游客:
大运高速武宿立交桥晋中出口下,沿太榆路、108国道至榆次东阳镇右转;或太运高速至太原小店转入太长高速榆次出口下,沿108国道南行1公里至榆次东阳镇右转。
3、北京、石家庄、阳泉方向游客:
太旧(石太)高速太原武宿立交桥晋中出口下,沿太榆路、108国道至榆次东阳镇右转:或太旧(石太)高速至太原小店转入太长高速榆次出口下,沿108国道南行1公里至榆次东阳镇右转。
4、郑州、晋城、长治方向游客:
晋焦高速-长晋高速-太长高速榆次出口下,沿108国道南行1公里至榆次东阳镇右转。
5、西安、运城、临汾方向游客
大运高速祁县出口下至东观,沿108国道向北行驶至榆次东阳镇左转。
景区内交通:内部都以徒步方式游览,没有小交通。
景区电话:0354-2756906
投诉电话:0354-2756906
景区官方网站:www.cnchang.com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常家庄园大门口有停车场,收费小车10元,大车20元。离常家庄园最近的加油站在东1公里处,在距常家庄园约4公里的东阳镇上有银行、邮局、食宿等相关服务设施。
住宿:可住在太原市区,或者晋中市榆次区,距离常家庄园均不算远。
周边景区:榆次城隍庙 榆次老城 太谷无边寺 孔祥熙宅院
旅游小贴士
庄园处处存在细节,建筑、园林皆是精品,尤其是各种雕刻,需细细品味方觉妙处。比如庄园西门鱼跃龙门巨幅石雕;祠堂照壁240个寿字和和堂正院340个方篆家训影壁都是雕刻珍品。游遍整个庄园,即使走马观花仍需要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如果要细细品味,花费一天则是必需的。
回程如还需要继续南下太古、平遥等地,可让12路实际在大运公路边停车,下车后在路西等车。大运路上的来往长途车很多。
景区相关资料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常万圮在车辆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深宅 作者:子杰)
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清代是晋商的辉煌时期,和众多的山西成功商人一样,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在自己的故乡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而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常家作为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开拓万里茶路的外贸世家;作为恪守礼仪传家、尊师重教、树人为本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经过200余年的陆续修建,不仅其宅院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性、井然有序的中华礼仪传统,而且有典雅浓郁的儒文化品位,有百余亩融儒、佛、道文化于一炉,集南北风格之大成的园林。这一特色,为北方民间所罕见,诸多晋商大院所仅有。
常家庄园之恢弘,不是一般人想象得到的。跨过二丈五尺宽的拱型石桥,穿过七丈二尺高的堡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长达650米长的清代街道。长街的南北宅院紧靠,无一条横向通道,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洋洋洒洒60多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
常家庄园特色赫然于世!到常家庄园去观光,走马观花也得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最精练的语言来概括,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数字相加,也得有百余处开放于游览者。
从布局上看,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常家大院的绮丽,主要展示在三个方面。
(常氏宗祠与门前双斗旗杆 作者:西门子)
首先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婉如镶嵌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画龙点睛般的南国园林秀色。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
其次是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进园之后,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
第三是在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别具风采。砖雕艺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造形优美,线条娴熟,刀法细腻,均为清代砖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墙砖雕,既有传统的"百寿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三是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或花,或鸟,或兽,或字,两两成对,却很少雷同,造型又各具特色。四是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在贵和堂的楼层护栏上,全部由砖雕砌成,图案由福、寿、喜、禄、祯、祥团花和八卦炉、悬壶、文房四宝等组成,栏柱、栏板浑然一体,犹如天然而成,丝毫不见砌缝,无论雕刻艺术,还是垒砌艺术,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另一部分在养和堂,保存完好,但雕技艺术不及前者。
常家大院的石雕艺术有护栏、门兽、护墙等,大多用细砂石雕成,刻有各种图案。砂石的粗犷,雕工的细腻,相映得彰,别具一格。
常家大院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眼花缘乱。可惜木质不易保存,破坏十分严重。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筑的代表,室内布置十分讲究,处处反映出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匀称适宜。室内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奇花异卉、山水盆景,有别于其他晋商宅院。作为儒商宅院,有其独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
第四是书法到处可见。 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对后人的教育和要求极其严格。弟子儒学不精,则不准参与经商等社会活动。因此,常家的弟子不仅儒学功底深厚,而且代代不乏精通书画的优秀学者。同时,常家曾经"富甲一方",有能力将历代中国书圣的神妙极品广为收藏。无论是宅院建筑还是园林创作,继往开来追求的都是意境、情趣和品味,是从物质世界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追求。除了尽力在建筑的精雕细刻上表达其精神世界外,更多的是直接将文学融入自己的生活范围,这就是这个偌大庄园中的法帖群。
法帖,也叫"法书",就是书法艺术真迹的复制本,即刻在木石上,可以用纸再拓下来的大型刻印版本,用于永久珍藏名贵书法作品,并为后人提供书学的范本。横石为碑,竖石为帖。法帖作为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使名笔墨宝得以长久保存,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创举。
常家庄园现存的法帖有八种,即:敦艮吉门宋代二亭双绝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联帖、雍和堂恽寿平画跋帖、石芸轩法帖、听雨楼法帖、常氏遗墨帖、四十四帝后帖、可园唐诗笔意帖。欧阳修和苏轼,皆为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中国历史上,均有相当显赫的地位,苏轼比欧阳修小30岁,他对欧阳修的文章、诗词、书法都极为崇拜,并手写欧阳修最为人所称道的两篇游记散文:《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以表示自己对这位前辈的敬仰。苏轼以楷书来书写的这二亭记,其特点是绵中裹针,神态丰腴跌宕。苏轼的这二亭记在宋代就被尊为"二亭双绝",其真迹以高3 米长13米的巨幅赫然于常家庄园的敦艮门的南、北两侧堡壁上,岂不弥足珍贵!
(常家庄园回廊 作者:子杰)
杏林清代名人联帖中,选择了清代各个阶段的书法界代表人物56位,并以这些代表人物的楹联书法艺术为载体而雕刻的法帖。这56位中有左宗棠、刘墉、翁同和、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郑板桥、康有为、梁启超、傅山、赵铁山、吴昌硕等等,其书法有行草隶楷篆,风神独具,自成一派,功力深厚,皆为精品。听雨楼法帖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中叶50余大书法家的作品(包括题跋),其中有颜真卿、贺知章、欧阳洵、等等,他们的书法珍品,许多已不传于世了,如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均为奇珍。常氏的《听雨楼法帖》和《石芸轩法帖》不仅是常家珍藏的双绝名牌,而且还堪称中华碑帖中的奇葩、珍宝。
与听雨楼相对的是御笔亭,收集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在内的42位帝王及唐武则天、清慈禧两位实质上的女帝王之笔迹,故称"四十四帝后帖"。中国古帝王自幼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书法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高师传授,,不乏其书法功底深湛的佼佼者。如相传"章草"的创立人为汉章帝;唐太宗李世民博学,通诸艺,尤精书法,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清康熙帝经、史、诗、文,无不研磨,兼能书画,著述甚众。
常氏家族内不乏书画名家。从其九世到十五世的二百余年间,有资料可查的书画家就有数十人之多。十二世常炳的柳体、常佶的双钩、常怿的行楷,十三世常维豫的楷书、常立屏的行草、常立德的颜体、常立爱的榜书、常立方的楷篆行隶,十四世的常赞春、常旭春兄弟不仅同年中举,而且,还都是名扬省内外的名笔。常氏遗墨帖,精选了常立方、常赞春、常旭春等人的作品,砖雕制成,供常氏后人临帖习字。
点 缀常家庄园的还有两大建筑群中的80多个堂第的楹联匾额。楹联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主要是常氏自拟书联与清代名人名笔联两种,用以寄托主人情怀。匾额则分为四种,即:职官额,悬挂于临街的大门上;堂名额,悬挂于二门或正堂;寄情额,悬挂于正厅及亭、阁处;还有一类即由朝廷、官府、乡人、门生送的匾,悬挂于祠堂或是主人宅第。
历经 300余年的沧桑变化,常家大院的破坏程度是很大的。鉴于开发晋中商业文化旅游的需要、政府正拟逐步恢复古建筑原貌,按照儒商的特色进行室内的陈列市置,为晋商文化旅游增添一颗别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晋商巨贾
在中国外贸发展史上有过两条光彩夺目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一条是兴于汉,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一条是起于清前期,通向欧洲的"茶叶之路"。
"茶叶之路"是基于中、俄两国经济繁荣、互市要求日益迫切,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直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经160年此消彼长的经历才在两国政府与商人,特别是山西商人努力下,开辟的一条国际商贸通道。这条通道,南起中国福建、江浙、两湖等省,北至俄罗斯及欧亚诸国,长达数万余里,在时间段上,起之于雍正初年,毕之于清末,长达近200年。这个巨大的历史机遇,使得明朝以来就开始兴起的山西商人,将其事业发展到了令人目眩的辉煌顶点,成为全国的首富。在这第异常艰辛而又白银如流的万里茶路上,有一个贯彻始终、堪称中流砥柱的晋商望族,那就是车辋常氏。
(静园里的观稼阁 作者:子杰)
据《山西外贸志》记载:在恰克图对外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常万达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
常万达是常氏到车辋落户后的第九世传人,在他之前,这个家族已从明末开始,有了三四代人经商的历史。据《常氏家乘》中记载,常家最早的经商地有大同、繁峙、多伦诺尔、张家口、兴化镇、苏州等处。家道小康,已成车辋大户。但真正将常家推向富甲一方地位的,却是常万达和他的父亲常威,兄长常万玘。
常威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左右,系常进全长子。据传,早年他肩搭一个捎马(褡裢),徒步往返于张家口与家乡之间,多年不用一文川资,沿途以占卦解决住宿。这虽然说明常威俭朴的本质,但也反映了常进全、常威这一门在当时的同族中确实不富裕。
凭着坚韧的毅力,淳厚的品质,吃苦的精神,常威从"行商"发展成了开办小铺面的"坐贾",但买卖不大,铺面在张家口连个正式的名称也没有,就叫做"常布铺"。数年后他的3个儿子万玘、万旺、万达皆随父到张家口,除万旺立志耕作,在张家口郊外购地务农外,万玘、万达均成了父亲经商的得力助手。父子三人同心协力,经过10年的奋斗,使常家在张家口的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雍正初年,常威父子已经在张家口创立了"大德玉"这个颇具规模的字号,经营仍然以布类及日用杂货为主。常威在自己还乡养老之前,从大德玉中又抽出资金,新立了一个字号"大德常"。并将"大德常"与"大德玉"分别交给长子常万玘、三子常万达经营。使常家逐步形成了以常万玘和儿子怀悔,常万达和儿子怀玗、怀玠、怀珮为核心的两个商业集团。这两个集团,互为援引,携手发展,成为张家口的重要商家。常万玘注重在国内延伸,稳扎稳打,继承父亲常威创办的事业,经营以布匹百货为主。
与大哥常万玘同步发展,齐头并进的三弟常万达,在张家口老营深深扎根的同时,却高高昂起头来,眼望张家口外那处大漠荒原。当时,中俄《恰克图条约》已经签订10多年了,而贸易额数一直在数万卢布上徘徊,就在众商人皆观望、等待,只是相机做一笔、捞一把的时候,常万达却在分析中俄贸易前景的基础上,从那从荒漠上看到了无限商机。于是,他稳定国内字号,筹集所有可筹集的资金,将总号"大德玉"改为茶庄,毅然北上,去为天下之先。
目光敏锐,胆略过人的常万达父子,利用清政府给赴俄边界贸易商人开创的一切便利,设法化解清政府强加于商贾头上的种种制约,把握市场情况,研究俄国需求,决定了以茶叶为主,兼营丝织品、瓷器、手工艺品等,而换回俄国的银锭、粗制银器以及羊、牛、皮毛、毛织品、玻璃器皿等物的方略。
就在常万达进入买卖城(恰克图中方境内称谓)不久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限制俄商赴京贸易,中俄贸易统归恰克图一处,一时恰克图成为与水路码头――南大门广州相对的我国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万达父子审时度势,大显身手,力争把事业做到最好。
(福禄寿全图 作者:深圳老乐)
为保证茶叶在运输中的质量,常家也想了不少别出心裁的好办法。一开始,驼队主要用传统的方形篓装,由于运输不便,又改成半圆柱体的篓,这种包装两篓相合则成了一个巨大的帽盒状,所以又称"帽盒茶"。在长期的长途运贩中,他们发现散茶经日洒雨淋,容易走味,所以又将散茶集装在木箱中的铅罐内。这样,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正因为常氏在对俄贸易中极具远见和谋略,又极为注重信义,很快就得到俄商及俄国政府的重视,不久便将生意做到恰克图以北的俄国境内,在俄国境内的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古特斯克、赤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巴尔讷多、巴尔古金、比西克、上乌金斯克、聂尔庆斯克,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了他们的茶庄分号,使茶叶之道增长到5150公里多。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常这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原先"大德玉"的基础上,道光六年(1826年)新建"大升玉",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设"大泉玉",同治五年(1866年)增设"大美玉",光绪五年(1879年)增设"独慎玉",形成常氏一门五联号进俄国的格局。并与国内字号"大涌玉"、"大顺玉"、"大冒玉"、"三德玉"、"保和玉"、"泰和玉"、"三各源"、等,被统称为北常"十大玉"。
正是由于以常家为代表的外贸晋商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国的对俄贸易额由雍正六年(1728年)的1万余卢布发展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83万卢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猛增到了135万卢布。而到嘉庆初年常万达去世,怀玗、怀玠、怀珮3子和孙辈秉字10人重孙辈30余人承祖业主持常氏对俄贸易时,中俄恰克图贸易额已经高达800余万卢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达到1240万两,80年增加了千余倍。常氏作为茶商的中坚,确实功不可没。
此时,恰克图中方一侧也俨然建成一个大商贸城了,据汾阳路履仁先生在光绪年间的回忆文章《外蒙古纪闻》中记载:"买卖城由一条东西向横街和三条南北向的巷子组成,西巷有常家的大泉玉,中巷有常家大升玉,东巷有常家的独慎玉,经营的出口货以红茶、砖茶为大宗……"当时茶叶为恰克图最大的买卖,占到对俄商品输出的94%,且清政府为鼓励贸易,截止咸丰元年(1851年)的100多年间,概不征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统计,对俄输出茶叶一项即高达500万磅,按恰克图交易市价,中国商人收入可达500万卢布,约合白银200多万两;道光十七至十九年(1837~1839年),平均每年输出807万磅,约值800万卢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输出12万箱,价值可达1240万卢布。由此可见,常家从事此项贸易,早已是富胜诸候了。
景区图片
常家庄园大门 作者:西门子
常家庄园 作者:子杰
山西常家庄园 作者:子杰
阶梯廊 作者:xxmabang
花园 作者:子杰
有不敬之嫌的七开房 作者:子杰
砖雕法帖 作者:子杰
狮园 作者:xxmabang
不同样式的窗子 作者:xxmabang
书法墙 作者:xxmabang
第一代居然是羊倌 作者:子杰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16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