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佛寺全景 作者:放肆温柔)
稷山佛阁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故俗称"大佛寺"。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战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正殿,系楼阁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高20余米,宽6.7米,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顶层,不仅可瞻仰佛之整体,整个县城全景均历历在目。
实用信息
景区级别: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稷山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
门票:20元/人,学生票是10元/人。
开放时间:08:00-18:00
交通:距运城市区60公里,坐运城-稷山客车(车票20元),从稷山县城换乘1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即是。(车票1元)
景区电话:0359-5521510
投诉电话:0359-5521510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门口有停车场;附近有加油站;稷山县人民医院,地址:康复路16号电话:0359-5522767;县城内有人民银行、工行、建行、农行。
住宿:大佛寺门口有几家小饭店,地道的家常饭菜,口味还不错,价格也合理。大佛寺距县城1公里,可返回县城住宿。
住宿推荐
红楼宾馆
地址:稷山县稷峰街16号
电话:0359-5522335
价格:普通双人间 198元/间
东风宾馆
地址:稷山县南环一建楼
电话:0359-5522744
周边景区:稷王庙 梁村大明寺 佛峪口石塔 宋金墓群 青龙寺
景区地图

稷山大佛寺方位交通示意图(点击查看大图)
景区相关资料
在华夏大佛的范畴里,尽管有驰名的乐山和强巴大佛,可它们分别为石质和铜质,而稷山大佛独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谓出类拔萃。
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为基,更显其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稷山大佛,实堪称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大佛寺正门 作者:张卫华)
神秘的大佛
高阁楼层入碧霄,登临此日喜僧招;
窗中云度晴飞雨,槛外河流暮起潮;
礼罢香灯如见佛,坐来钟声忽闻诏;
他时免向庐山隐,已卜青林远市朝。
读罢明代诗人王时济的这首《游大佛寺》,昔日的清凉院便尽现眼前,它的楼台高耸,气势磅礴,它的幽静高远,美丽超拔,它的香烟袅袅,佛号声声,晨钟暮鼓,僧众云集,分明非一般的禅林寺院。诗人甚至拿它与庐山相比,勾起人想象无限,那些静静地存在于历史册页中的文字,因了这美丽的诗句便鲜活起来,形象起来,吸引着人们前往游览观光。
从稷山县城沿大佛路北上,1公里处即可到达著名的大佛寺,据《稷山县志》记载和寺内碑文记载,大佛寺创建于金皇统二年(1142年),位合邑龙脉之冲要,有"一佛镇三县"(稷山、新绛、河津)之美称,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清乾隆年间及民国均有修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对大佛进行了绘饰;2004年5月1日,大佛寺雷击起火后,大佛完好无损,稷山县委、政府当即筹资重修,使这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寺庙焕然一新,以它雄伟的建筑耸立于高崖之端,全国独一无二的土雕大佛和佛教文化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人前来参观,给小小的稷山县城又添几分热闹。
现在的大佛寺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06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不规则形。由南往北沿中轴线依次而上,迎面有山门一座,面阔三间,面积98平方米,为悬山式仿元建筑;进得山门拾阶而上,钟、鼓楼分居两旁,再上,新建配殿两座,碑廊十八间。突兀间大雄宝殿巍峨耸立在面前,二层三檐阁楼式歇山顶仿元建筑,古朴中透着威严;面阔七间,进深五椽,东西长30.95米,通高26.20米,依山而立,巍峨壮观。登楼而上,可俯视着整个汾河谷地,稷山全景一览无余,那些高楼大厦,那些车水马龙,那些道路与桥梁,那些葱茏的大片枣林,便如同了儿童的玩具积木,夺目的色彩成为主题,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呢。
走进大雄宝殿,不同于其他庙宇的是,一座依崖而雕的巨大土佛,稳坐于大殿正中,似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占据了人们所有的视线,扑天盖地而来。又似乎早就等候在那里,等了你几百年,时间也仿佛在那一瞬间凝止,让你不敢放肆,只悄悄屏住呼吸,放慢脚步,轻轻站在它脚下,倍感渺小那一刻体会到它的伟大,它的无处不在,它的无所不能的神力。毋庸质疑,这一切,都是土雕这一艺术样式的无穷魅力而致。 观赏大佛的威仪,须从两个角度,一是仰望,二是登楼近观,无论怎样,它都会给你全新的感受,它丰满的体态,由于比例精确而显得格外雍容大气;衣裙的褶皱疏密相间,宽窄有度,便使人物静中有了动感,仿佛充满生命的活力;头饰密集罗髻,鼻梁高挺,双目平视,端庄肃穆中又不失仁慈与温和,巨大的耳朵下垂在宽厚的双肩上,嘴角微翘,露出祥和的一丝笑意;它的左手下垂扶于左膝之上,右手上举呈"说法印"佛手状,这样司空见惯的一种姿态,以空前的巨大使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产生出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震撼,在全国土雕大佛中首屈一指,使这座寺庙声名远播。

(石狮 作者:张卫华)
有关大佛的神秘,多少年来,一直以各种版本流传于汾河盆地,2004年雷击起火后,更是被传得纷纷扬扬,大佛的灵验,大佛的有求必应,大佛的神力,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一时间香客如云,祭拜如潮。文物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供许多雕刻艺术研究者参考的实物,成为人们的膜拜对象,这一文化现象使这座佛寺又一度热闹起来。
先是地震。据《稷山县志》记载,从金皇统二年(1142年)始建大佛寺至今,稷山经历的地震无数,元至正七年(1347年)五月的那次,"地裂水涌,崩城陷屋",但大佛无恙;
明嘉靖年间的那次大震,"……为八级,稷山县城垣尽毁,文庙学宫塌圮"。据说大雄宝殿在这次地震中殿壁倾颓梁架倒坍,但大佛巍然屹立,完好无损。
此后的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五年(1879年)、民国九年(1920年)、1958年、1961年、1965年、1971年,稷山共发生18次地震,多少房屋倒塌,建筑受损,大佛寺也在一次次的灾难中重修殿宇,但从未因大佛受损而费神。
也许,就因为它与身后的土崖本为一体,才躲过这一次次的振动与摇摆,深陷与突起?大自然的肆虐无情在它多少年不变的姿态与自信中变得那么渺小,那么不值一提。相比之下,那些繁复而精美的斗拱,那些宏大而雄伟的殿宇,那些华丽的凌檐翘角,那些艳丽的装饰彩绘,是那样的不堪一击,不是毁灭于地震,就是于火焰中涅磐,留给人们的,永远是历史册页中那一行行诱惑人的文字。
按照民间的传说,大佛的第一次显灵,是在抗战期间,精确的时间已经在记忆中流失,只知道是驻扎在汾南吴登村的日本炮兵,在某一天的清晨,对准大佛寺方向遥遥地射过来炮弹,其中有一发炮弹正好打断了大佛的右手臂,现在人们看到的是经过后来补修的。九十年代初期,在那段中日关系一步步走向缓和的日子里,曾经有一批批的日本侵华老兵来中国旧地重游,作为一个旅游观光者,半个世纪后重新走在中国的土地上,看着曾经被他们的铁蹄蹂躏过的土地和人民,如今是怎样的强大和繁荣,无论他们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无论他们中的一部分确实有着忏悔的真诚,可是来自中国民间的那种仇视的目光仍然锐利,仍然会像刀子一样使他们又一次胆战心惊。
稷山也来了一位老兵,据说他跪在大佛面前,久久不起,从他忏悔的叙述中,人们才知道当年射中大佛手臂那一炮是他打的,而且打过那一炮后这门炮就哑了,再也打不出炮弹,谁也找不出原因。他说这件事是他一生最大的罪恶,让他后半生无法安宁,这是佛祖对他的惩罚。此行来中国没有别的愿望,就是来稷山亲自乞求佛祖饶恕,让他有一个平安的晚年生活。
这个故事除了对佛教的宣扬,还充满一个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渲染的程度有多少,仍不失它的朴素与美好,让人在听到的那一刻会心一笑。
关于2004年的那场大火,也有许多说法。据说从九十年代初那一任县委、政府,就有人提出过重修大佛寺,因为被精神病院占据的寺院确实急需维修,首先是迁出医院。由财政筹资1万元,再由社会集资的方案已经拿出,后因种种原因使这一方案搁浅。后来,又经历两任领导班子,都提出过修葺大佛寺的建议,又因文物方面的种种规定而又一次放弃。2004年5月1日那天晚上,由雷击引起的火灾有点迅雷不及掩耳的意思,在人们及时抢救下,火势完全扑灭后人们惊讶地看到,烧毁的大梁直径足有一米,恰恰从大佛的孔隙中掉下去,大佛安然无恙,毫发无损。于是人们纷纷说,这是天意,你们修了青龙寺,修了稷王庙,为什么单单剩下大佛寺?干脆让火烧掉,看你们修不修!
这样的传说当然不可信,但当人们站在修葺一新的大殿里,看着大佛依然的仪态万方,依然的慈祥温和,依然的稳如磐石,而那大梁就架在它的头顶,人们就怎么也想不明白,那在火焰中熊熊燃烧的木头,怎么就长了眼睛,会躲过佛头,躲过佛身,躲过高举的手臂,从那空隙中掉下去?也有人分析,古代的木匠早就设计好,他们深知木结构建筑的天敌就是火灾,他们在架梁时做过精确的计算,如果发生火灾,梁架下落时利用杠杆的原理,会避开大佛的身体,顺势掉进缝隙中,不然,九百多年过去,建筑修了毁毁了修,而大佛始终岿然不动,不能不说是奇迹。
还有精彩的故事。2004年11月11日午时,是大佛寺上梁的日子,这是自8月19日大佛寺修葺开工以来,人们最关注的一个时刻。在晋南,无论是干部工人,还是农民,只要盖房,都对上梁这一风俗习惯不敢马虎,稍有不慎,梁架就会出问题,造成事故。也是在这一天,无论怎样吝啬的主人,也要在上梁后宴请工匠和亲朋好友,当大梁被架上屋顶,一袭大红洋布绑在上面时,喜庆的鞭炮就会响起,方圆数十里都可以听到。除了给儿子娶媳妇,还有什么事可以与起屋盖厦相比呢?这不知从哪朝哪代流传下来的习惯一直被人们认同着,隆重而认真,延袭至今不衰。
据说那天中午阴云密布,似乎要下雨的样子,当领导宣布说:鸣炮,上梁时,突然云散天晴,阳光普照,人们一时情绪大振,工地上盈满欢声笑语。当上梁结束时,雨点飘落下来,"有钱难买雨浇梁",这一方土地的风俗预言,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应验,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喜庆与喜悦,不仅仅是吉祥与吉利,还有对风俗民情的思考与研究。
对于这方土地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你的认同度是多少,无论你有着怎样的理由和观点,只要你知道了她的历史,你都无法轻视这一切,因为中华民族的根源于这块土地,中华民族的智慧也产生于这块土地,我们从书本上知道的仅仅是皮毛,还有不为人知的深邃与博大的精华,埋藏在历史的深处,正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
景点图片

大佛寺主殿 作者:张卫华

菩萨像 作者:放肆温柔

释迦摩尼大佛 作者:西窗烛

四大天王像 作者:放肆温柔

大佛寺 作者:放肆温柔

钟楼 作者:放肆温柔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16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