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门 摄影:老树)
东望太岳,西近汾河,前临清溪,后靠岗地,灵石县资寿寺,因位处王家大院之侧,安于静升古镇之中,历来被人冠以"处于山明水秀之地,立于人杰地灵之乡"的美名。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地 址:山西灵石县苏溪村
门 票:15元
开放时间:全日开放
交 通:距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有公交车
联系电话:0354-7729188
投诉电话:0354-7728393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开发的景点,周边有健全的服务设施,灵石县城的宾馆一般都有自己的停车场,县城有加油站,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和建设银行等。
住 宿:
灵石天星酒店
山西省灵石县新建街31号
价格:标准间220元/间/天,
电话:0354-7624500
周边景区:绵山风景区 王家大院 石膏山国家森林公园 后土庙景区
景区地图

交通方位示意图
景区相关资料
古寺创建于唐代咸通十一年(870年),是以佛教为主、道教为辅的和合型寺庙。这座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古刹,曾经并不被外人广泛知晓。古寺再次名扬海内外,基于上世纪90年代,一段十八罗汉头像流失海外复归灵石的传奇。

(十六罗汉 摄影:老树)

(法王古刹 摄影:老树)
资寿寺,当地人俗称苏溪寺,寺院坐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楼阁高耸,殿宇林立。根据灵石县现存碑文记载,资寿寺创建于唐代咸通十一年(870),重修于宋,是一处以佛教为主、道教为辅的和合型寺庙。

(元代山门 摄影:老树)
据说,宋咸平年间,即公元999年,资寿寺重修,寺中香火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但到金代末年,寺庙被周围林火毁坏,众僧奔离。好在寺内建筑未伤筋骨,塑像逃过一劫。元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一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曾前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法海目击寺院坍塌,极为惋惜,便留下来。他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经念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在法海的感召下,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元泰定三年(1326)动工重建寺宇。此后的明洪武年间等,资寿寺又多次重修,成现有规模。

(罗汉 摄影:老树)
资寿寺中,彩塑有90多尊,大小不等,姿态各异。这其中的代表作,便是三大士殿内的十八罗汉。这十八罗汉,尊尊体型优美,神情逼真,件件色彩清淡朴实,花纹自然得体,可谓是全寺现存彩塑之最。

(壁画 摄影:老树)
该寺主殿和药师殿的壁画,为我国现存明代壁画之精品。这些壁画,风格上既明显带有外来影响,又有浓郁的本土风格,有的浓墨重彩,有的清淡娴熟,构图豪放,行笔流畅,凹凸感很强,给人以飘逸灵动、欲飞又止之感。壁画分别记述了有关佛主释迦牟尼的传说故事和儒释道三方神圣同台"献艺"等内容,体现着一种多元交融、博采兼收的和睦情怀。

(殿内 摄影:老树)
藻井位于药师殿内顶部,精心设计制作的斗拱,一组组整齐有序、层层收缩地排列在藻井四周,饰以蟠龙、药用花草,相互映衬,结构奇巧。屋顶中部为两个饰有贴金浮雕蟠龙的长方形藻井,它们由大量小巧匀称的彩色斗拱组成,依八卦图样层层向上。这种巧夺天工的结构,在我国北方的寺庙古刹群里,极为罕见。
走出资寿寺,已是午后一点多。资寿寺工作人员看到记者意犹未尽,讲起了一段传说:据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多方游览,曾游历至此。一天晚上,明月当头,当他信步走到苏溪村边一溪水旁时,不知因何,随手将帽子上的珠子摘下一枚,嵌于溪水旁的石壁缝隙间,自此这溪水便格外清明,这水中的月亮便格外皎洁,此后便有了所谓"灵石八景"之一的"苏溪夜月"。
夏日当头,记者未能一睹灵石八景之一的"苏溪夜月",但处于苏溪侧畔的千年古寺资寿寺,屹立于一侧的半山上,红墙碧瓦在火红的烈日下,却着实让人心醉。
景点图片

三大士殿 摄影:老树

药王殿 摄影:老树

门匾 摄影:老树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12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