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难回首,长城水寒风夜吼——2013年山西右玉县杀虎口自助游攻略
杀虎口景点介绍
(凝重 摄影:耕耘)
地处晋蒙交界处的右玉县杀虎口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杀虎口城关是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7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几千年来作为军事重镇和商贾贸易通道的杀虎口,军事文化和晋商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西口文化。
“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心还抖”。在“走西口”中,杀虎口是一个最关键的要塞,西口指的也就是杀虎口,“走西口”之名的由来便是“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之说,关内走西口的人要想去内蒙古谋生,必须经过杀虎口出关。
右玉县在2000年前后对杀虎口进行了旅游开发( 当地政府为开放生态旅游将原本明代长城遗址进行部分拆除重建),引起了不少争议。如今,城楼、城楼两边300米左右的城墙均为拆后重建,但好在博物馆远去200米左右就是原生态了。墩台高耸,西风烈烈,站在长城之上,还是能引发阵阵感慨。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
电话:0349-8062510 8062509
门票:无(登临重建的城墙需5元)
注意:博物馆冬天(11月~次年3月)不开放
(望乡 摄影:白英)
杀虎口:
在右玉县城西北35公里处。还是外古代长城的一个重要天然关口。《朔平府志》里面记载有道:“长城以外,蒙古诸蕃,部落数百,种分为四十九旗。而杀虎口乃县直北之要冲也,其地在云中之西,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前世或今日杀虎口仍然又以重要的交通位置著称于世,京包铁路尚未开通之时,杀虎口乃是中原和漠南的通衢要道。杀虎口还以众多的人口,兴隆的商业,发达的文化,星罗棋布的古迹而远近知晓。
外长城:
明代所筑长城穿杀虎口而过,境内长城全长约84公里,古堡、烽燧林立,气势壮观,特别是杀虎口段,砖石砌面,筑有城楼、望台等,是明代抵御外来侵略的防御重地,也是清代晋商西出口外经商的主要“边防口岸”。
杀虎堡:
杀虎堡位于杀虎关东南1公里,由杀虎堡(当地人称作旧堡)、中关、平集堡(当地人称新堡)组成。杀虎堡在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周二里,高三丈五尺。万历四十三年,在杀虎堡南百米外又兴建了一座同样规模大小的新堡,名为平集堡。后来由于边贸繁荣和人口繁盛,在两堡中间筑东西两墙,将两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城池,二堡之间被围起来形成一座封闭的关,名为中关。整个城堡平面呈“目”字型。
博物馆:
右玉县杀虎口博物馆成立于1976年,有藏品2000余件。2006年,博物馆从右玉县城整体迁移到杀虎口,进行了主题为“历史的驿站”的规划布展,展示了右玉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西口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现与重新修建后的塞外古关杀虎口构成了一体。
(三十二长城 摄影:大山)
周边景点介绍
三十二长城
三十二长城位于右玉县杨千河乡,距离杀虎口约20公里,是明长城进入右玉后的第三十二烽台。这段长城因雄腾山岭之上, 山路崎岖,人烟稀少, 保存较为完整。
云冈石窟
距离杀虎口约60公里的云冈石窟是我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云冈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攻略详情见:http://www.likefar.com/route/6606/
杀虎口当地交通
(土长城就在道旁 摄影:土楼村民)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界处,右玉县西北35公里,北距呼和浩特120公里,南距朔州110公里,东距大同85公里,与北京、太原都有高速公路相通。杀虎口直到今天仍是交通要道,从大同、右玉到呼和浩特的汽车都会经过这里,从新建的城门楼下通过。因此从大同或是右玉县出发到杀虎口都很方便。自驾车的话,由山西出发往内蒙方向路况比较好。
公共交通方式:大同出发:
在大同长途汽车站搭乘往呼和浩特的班车,经过右玉杀虎口。每天约有15~20趟车,车程约2个半小时。大同长途汽车站位于大同火车站西200米左右,步行可达。
大同长途汽车站
地址:城区站前街(大同火车站广场西侧)
电话:0352-6029790
右玉出发
在大同长途汽车站每天有很多班车到右玉县。右玉县到杀虎口就很方便了,有班车,或者搭乘去呼和浩特的长途车(7:20,8:20,11:00,12:30,14:30),经过杀虎口,车程约1小时。
右玉汽车站
地址:右玉县迎宾北路
电话:0349-8032172
自驾车
自大同出发,经G55二广高速,下S30左云/右玉出口走S30孙右高速,然后在右玉出口上211省道,再开约10公里即到。
杀虎口当地住宿
朔州龙祥大酒店
地址:朔州市右玉县迎宾北街大转盘旁
电话:(0349)8032000
标准间:120元起
右玉县南苑宾馆
地址:朔州市右玉县南环路龙门架往西200米(右玉一中西)
电话:13934952507
标准间:100元起
杀虎口当地饮食
(左为“插寒燕儿”,右为土豆鱼鱼 摄影:佚名)
右玉盛产杂粮,小米和莜面熬成的叫做“和子饭”,莜面还可以做成“压饸烙”、“窝窝”、“坎卷儿”、“饨饨”、“含柴”、“抿八股”、“莜面栲栳栳”等各色特色美食。右玉盛产莜麦(也叫燕麦)和土豆,和莜面和在一起,把土豆磨成糊状再用特制的工具把面抿入汤锅内煮熟,盛到碗里再根据个人喜好配上点番茄鸡蛋汤或者炸酱之类的,就是“抿八股”了,可以根据自己口味调配咸或者甜,十分可口。
土豆鱼鱼则是莜面和土豆的另外一种搭配,炒着吃既是菜又像是饭,莜面鱼鱼的制作方法也很神奇,纯靠精湛的手势将莜面搓成条状,慢慢用手揉搓,用巧劲挤压出无数酷似小鱼的莜面“鱼鱼”来,据说熟手能一只手掌下同时搓5、6根甚至更多的莜面条,制作莜面鱼鱼的速度极快。最后将土豆切成块和莜面鱼鱼和大蒜叶子一起炒熟,有时候加入茄子或者别的蔬菜,土豆口感酥烂而绵软却不散形,莜面软糯而有嚼劲,味道特别香。羊杂汤则是到右玉不可错过的经典美食,物美价廉不说,滋味着实鲜得紧。正宗的羊杂汤里面有羊头、羊腿、羊蹄以及肝、肺、肚、肠和血等,收拾干净的羊杂放入锅里煮熟后捞出来凉着,将羊杂切成细碎的小块,再用羊尾巴煎成油或者干脆就用当地出产的胡麻油放入辣椒、花椒、葱、蒜、陈醋等各色调料爆炒一下,加水,加入羊杂,再加入土豆面做成的细细的透明粉条,煮熟就成了闻起来香,吃起来鲜美无比的右玉羊杂汤。
右玉黄米做成的油糕香、甜、软、糯,里面可以是菜馅或者豆沙馅,很多人吃一次就会念念不忘。右玉人还能把白面捏成各种飞禽走兽的样子,蒸熟晾干后插在沙棘枝上挂在屋内,叫做“插寒燕儿”,据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由寒食节演变而来。
将发酵的白面配适度的碱,擀成两片,配熟好的胡麻油缠住绵糖做成“瓤”夹在当中,再用刀把“片”裁成条状小块,中间切割出一条缝来,将两块串缝翻出,下锅炸熟就是“大头麻叶儿”了,吃起来香甜可口。
右玉县各种餐馆很不少,推荐以下小馆,在当地口碑都还不错:
乡土情 地址:迎宾北路附近
三子粗粮馆 地址:迎宾北路中国步阳集团附近
杀虎口行程规划
杀虎口其他信息
(平集堡的古桥 摄影:老驴头D40X)
关于“走西口”
走西口是指明,清至民国初年,由长城内的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居民因经商或谋生而向长城外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活动。“西口”来由
“口”原指明长城的关口。明朝和蒙古通关互市后,这些军防关口变成汉蒙贸易的通商口岸,其中两处最重要,一是河北省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另一个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但关于西口的位置,有争议,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西口”并不专指杀虎口,张家口以西,晋北、陕北与内蒙交界的长城沿线各关口皆称为“西口”;然而杀虎口是旧时山西省中北部居民通往内蒙古中西部(绥远省)的一条必经之路。
1893年,俄国人、蒙古学学者波兹德涅耶夫在内蒙古旅行考察时写道:“我在归化城曾多次见到官家的运输车辆上所标的地名都是‘西口’,这一名称也同样出现在当地驻军的号衣上。”俗语说“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到包头。”指的就是从张家口到归化城、多伦到包头。西口通常指的是归化城以西,亦称口外,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绥远省)。
苗头
明代中前期,被朱元璋赶到漠北的北元政权长期与明朝敌对,长城各关口戒备森严,直到1571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合议,双方始通关互市,与此同时,开始有少量内地汉人私自越过长城去蒙古谋生。
清兵入关后,将蒙古视作同盟,为了隔绝蒙古和汉人的联系,清朝封禁蒙古,禁止汉人私自越关,沿长城北侧划了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里的禁地,以分隔汉蒙。禁地内不准农耕放牧,每年烧荒,因此禁地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呈黑色,称为“黑界地”。
这封禁并不绝对,顺治皇帝曾允许少量晋陜冀百姓去蒙地垦荒,但必须春去秋回,不可在口外定居,亦不准携带亲属,因此有一批春种秋归的“雁行者”。
从明后期到清初,走西口已有苗头,但未成气候。
第一波浪潮
开始于康熙年间。这时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增加。在康熙推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爆炸增长,越发人多地少。此时朝廷放松蒙古封禁,开放部份蒙地,内地汉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口外。
第二波浪潮
从光绪年到民国。当时全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大批失地农民,连年灾荒迫使百姓移民。尤其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清朝急于募集巨额赔款,于是全面开放蒙地,向垦荒移民征收押荒银,交钱后可拥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同时为抵御沙俄蚕食北方边境,清朝号召“移民实边”,鼓励内地汉人定居边境。到民国初年,内蒙汉人数达300万人。
大多数移民从事体力劳动:或佃地、或垦荒、或放牧、或受雇从事小手工艺,也有一部份从事商贸,全国闻名的晋商中,很大一部份是发家自旅蒙贸易。
地理因素
移民主要来自山西西部、北部和陕西北部,这些地区属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植被鲜少,土壤贫瘠,天灾频繁。比如光绪初年发生的丁戊奇荒,连续多年干旱使许多村落田园荒芜,颗粒无收。有山西民谣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而长城外的口外,是一马平川的草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最关键处是地广人稀,于是大量灾民迁往现在的内蒙古中西部河套平原一带(绥远省)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等,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包头市就是因为走西口的移民较多而形成为城市。
影响
走西口使得晋陜冀绥四地社会得到了融合,经贸得到了交流,文化得到了交融,也催生了社会变革的因子。并且导致了更多的汉族移居到口外,使得从绥远省时期的人口比例主要以汉族为主。“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二人台这样的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晋商和城市化
大批的山西籍商人因为在包头、呼和浩特(归绥市)经商成功,从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商业群体-晋商,进而促进了山西重商文化、商业观念、经商风气的形成。
早在康熙年间晋商就在蒙古出现,最初的晋商是跟随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清军做随军贸易,后来和沿途的蒙古人做生意。
政策宽松后,越来愈多山西商人活跃在蒙古,其中从传奇人物乔家先祖乔贵发可看出走西口的晋商历史。
乔贵发生于乾隆年,因生活所迫而去包头谋生,最初在当铺做伙计,十年后赚了些钱便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商号“复盛公”,多年苦心经营后成为包头最大商号,在走西口移民开发蒙地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复盛公伴随包头由塞外村庄发展为大城市,于是有民谣:“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另一大城市呼和浩特也和包头类似,作为货运主要集散地,在晋商的推动下成为内蒙一大商业中心。
方言形成
因为走西口主要是以山西省中北部、陕北一带居多,造成了现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还是使用晋语。同时在走西口的几百年间,也受到了一些蒙古语的影响,吸收了一些蒙古语词汇。由于各地晋语在当地的融合,也使内蒙古境内的晋语具有了一些不同于山西省内晋语的特色,内蒙古中西部的晋语在方言分区上,主要分属于张呼片,五台片和大包片。
西口文化专题:http://xkwh.xinzhou.org/
走口外——眼泪鲜血骨头铺成的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026f6b0101fdfq.html杀虎口当地视频
杀虎口之兵争要冲
杀虎口出游参考
明末清初之际,晋西北,晋中以及陕北等地区的百姓,向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的外长城地区迁徙谋生,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史称“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跑口外”。走西口从明末清初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历时近三个世纪,在我国移民史上写下了浓厚而沉重的一笔。
作者:沈健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定价:26.00
攻略制作队伍
顾问:右玉县旅游局 0349-8021259
摄影:大山 贺老总 耕耘 白英 里格楞 丰台老马 庆国 老郭5010 超鸿 土楼村民 老驴头D40X
行者:白英
本攻略最后修订时间:2013年12月17日
more该地其他相关攻略
-
2016年山西古堡建筑巡游专题
阅读:35450次 评论:10条
-
2016年山西宁武县悬空村自助游攻略
阅读:52320次 评论:9条
-
2015年山西省长治岳家寨自助游攻略
阅读:167090次 评论:13条
-
2014年山西长治市平顺县通天峡秋季自助游攻略
阅读:56690次 评论:17条
-
2014年山西阳泉市彩面塑手工艺民俗游攻略
阅读:33004次 评论:10条
-
2014年山西晋城市阳城县郭峪古城自助游攻略
阅读:35639次 评论:14条
-
2014年晋陕黄河大峡谷自驾游攻略
阅读:93478次 评论:12条
-
2014年山西省永济市五老峰自助游攻略
阅读:48425次 评论:14条
为什么选择远方网攻略
远方网攻略制作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