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临涣,茶香氤氲六百年——2016年安徽淮北市临涣古镇体验轻攻略
临涣古镇景点介绍
(临涣古镇,让摄影人趋之若鹜的地方 作者:放飞梦想)
临涣古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西南35公里处。现存有古城墙、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嵇康旧居、传统老街、特色古茶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据记载,临涣茶馆始于明代,临涣人饮茶的习惯至少已经延续了600年。临涣的茶品味独特,当地人利用六安的一种叫做红茶棒(后名“棒棒茶”)的茶叶,配以古镇独有的龙须泉水,泡出甘甜可口、芬芳清冽的茶水。如今,临涣镇的茶馆仍保留着明清时期老旧的木桌,土黄色的粗砂碗和锈迹斑斑的铜茶壶。沿南大阁遗址向北,大大小小的老茶馆有二十几家。每天上午十点钟左右,老茶客带着烟袋悠然到来,在茶馆里喝茶、打牌和聊天,享受闲适时光。
景区地址: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西南35公里处临涣镇
景区门票:无
景区电话:0561-6077700 (濉溪县旅游局)
(临涣的茶馆大大小小数十家,怡心茶楼是其中很有名的一家 作者:佚名)
临涣老茶馆
现存的临涣老茶馆多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青砖粉墙、重梁飞椽、小样黛瓦。在大梁的内侧下面置一拱梁,与大梁的走向并行,穿过墙壁,伸出墙外。内侧用一圆柱形立柱撑住主梁。伸出墙外的部分,下有马腿作为撑柱,撑柱的上端连接拱梁,下端插入墙体。为稳固起见,有的在马腿下边的前面伸入墙体的平面放一木板作为支点,叫做稳梁板,外侧拱梁子上面为出厦和挡风板。临涣茶馆的门面简陋陈朴,有旧式的三开或多开门页,褐色、厚重的木板门,古旧的铜门环,精细的透窗雕棂,刚劲的黄旧横梁。室内经年烟熏火燎,黑乎乎的。房舍内的地面凹凸不平,乡土气很浓。 过去,茶馆办在主人自己的家中,没有名称,门前挂着一面 “茶”字旗,以示招揽生意。茶馆被当作地点提及时,茶客就说“谁谁家的茶馆”。后来的茶馆大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如“文昌茶馆”、“淮海茶馆”等,“茶”字旗大多换成了木质招牌,或横或竖,或明朗或暗淡,镶嵌或装裱在门面的显眼处。
(烧茶用的“茶炉子” 来源:华夏经纬网)
过去,烧茶用的“茶炉子”就是当地人俗称的“老虎灶”,灶体做的十分特别。炉口也就是“虎口”,用于续填谷壳或木材等燃料;炉口之后是两眼深锅,也就是“虎眼”,用以烧水;再后是一口大锅,也就是“虎灶”,用于保温开水;烟道,也就是虎尾,放在最后,用于排放炊烟。由于烟道设计的合理,余热经大锅四周由烟道排出,厚厚的炉体起到保温作用,几米长的炉体平卧在地上,形如一只老虎。“茶炉子”改以煤炭为燃料,其形制也作了相应的改动。多数茶馆的炉子依墙而建,通体为长方体,煤炭直接从上面添送,路口一般可以并排放5至10个水壶不等。火苗从“茶炉子”洞内蹿出,直烧壶底。炉子旁边有一把“透火钎”,为了使炉火更旺,烧开水的人会提起茶壶,用“透火钎”捅火,火苗随火星刹时蹿起老高,这壶水顷刻间就会沸腾起来。
茶馆里大都备有两个或更多的“砂缸”。主人将从浍河岸边回龙泉里运来的“活水”倒入砂缸。砂缸水生津润口,比井水甘甜清醇。现已停业的蓝田茶馆依然保留着清朝时期的两口大“砂缸”。茶馆的用水是人工挑来的。吴清杰随父亲开茶馆时,为节省往返的次数和时间,常使用两根扁担,同时挑四桶水。年轻时靠给茶馆挑水为营生的段汉鼎老人,对茶馆别有一番情感。据段汉鼎老人介绍,他年轻时,从南阁下面的回龙泉挑水,供给镇上的几家茶馆,2分钱一担,一天都挑150多担。
(茶馆一角,也都是岁月沧桑的痕迹 作者:摄影人_冷水)
当回龙水受到污染不能使用时,人们改用龙须泉的水,这时就开始用平板车拉水了。
茶馆里一般都摆设着几张八仙桌或陈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着数条长凳。由于日深年久,大部分桌凳缺角少棱、残缺不全。后来,茶馆多使用简易的方形或长条木桌。主人还在门面的两边或对面的空地处,放些粗糙的石蹲、石凳,供茶客多时使用。
茶馆里使用土瓷或粗砂茶具。90时代工作室各家茶馆的茶壶式样大致相同,但颜色有别,这样不会搞混。早些时候,使用的茶壶都是紫砂的。壶的一边带一个把,壶嘴是小狮子造型。早年烧水用的水壶多是方形的由水桶改制的,偶尔也有一些圆形的锡壶。
(开心 作者:印记流年)
茶馆不仅用于招待茶客饮茶,还向街坊邻居供应开水。这与当年市民俭朴的生活习惯有关:一般家庭除做一日三餐时才举火烧灶,绝少有单为烧开水而费煤费柴的。日常若用开水,常提着茶壶、暖瓶去茶馆买水。为避免现金找零的不便,茶馆使用一种木质水牌,一牌一壶,这样就便利多了。另外,一些茶馆还备有香烟和糖果、瓜子、花生等小吃。老茶客们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生意人潘孝武的大老婆最爱到茶馆里去,边饮茶边吃花生和青萝卜,而且专挑瘪花生吃。在土质土色的茶馆中,时常晃动着一位珠光宝气的富太太,也成了当时的一景。
茶馆的营业时间,从清早五、六时起,直到晚上十点钟才打烊(即关闭店门)。有说书艺人演出时,往往持续到夜里十二点以后。
临涣的茶馆很多。沿南阁遗址向北的大街两侧,茶铺林立,茶香四溢。最鼎盛的时候,临涣有大小茶馆二十多家,每天接待茶客6000多人,如碰上逢集赶场,茶客更是摩肩接踵,穿梭不断。
临涣茶馆最大的特点是大都近水临街、依家而设、以家为店。比较著名的老茶馆如“文昌茶馆”、“淮海茶馆”、“南阁茶馆”、“怡心茶楼”现在仍然门庭若市。推荐重点体验最著名的南阁茶馆或怡心茶楼。
(临涣古城遗址 作者:佚名)
临涣其他景点
临涣古城墙
临涣古城墙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涣古城墙是中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临涣古城,环临涣集一周,呈东西若长的正方形。城内径东西长1490米,南北宽1394米,周长5818米,上宽5—8米,高7—15米不等,城基部宽30—50米,内坡度22、3至26、5米,外坡度22、9至26、5米,总面积2、7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城门,四角有角楼。西城有六座烽火台,东城有三座烽火台,南北城桓皆无。台距100米,台长25—50米,台宽15—30米,高出城墙约5米。北面和东面有护城河,南面有浍河,西面有壕沟。另外,城墙上还有垛口。发现于城基部的较厚的红褐色古丁纹板瓦,具有战国晚期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临涣是宋国的铚邑。战国晚期,由于各国争战兼并,铚邑成为宋国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宋国为了防范楚国,才修筑了土城。临涣古城地上、地下、城内、城外,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这里随手都可以捡到两千多年前的瓦片、陶片。
(始建于唐代的临涣文昌宫 作者:佚名)
临涣文昌宫
临涣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曾经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到此求福雅聚,挥毫泼墨。白居易寓居宿州符离东林草堂时,与符离五子同游临涣,就曾在文昌宫吟诗作对。孟浩然也曾焚香于文昌宫,留下“笑语同今夕,轻肥异往年。晨风理归棹,吴楚各依然。”的诗句。全国解放后,文昌宫成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里面设置了文昌宫茶馆,成为很多老人和外来游客休息闲聊的休闲娱乐场所,古朴的院墙和茶具更显示出了这个春秋古镇厚重的历史。
(好水出好茶 作者:摄影人_冷水)
临涣名泉
临涣古城城下的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它们是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沿浍河之水“L”形排开。
临涣的名泉出水都比较旺,但由于出水形态不同,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千差万别。
金珠泉的泉水富有音韵,游荡着天籁的灵魂。泉水涌流,像颗颗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金珠泉位于临涣古城东南浍河北岸,即原临 涣水文站右侧。此泉有1、5米方圆,泉眼有碗口大小,股股清泉向外喷发,水面泛起层层波涛,像开锅的沸水。同时从泉眼中喷出黄澄澄的金沙,在太阳的映照下,透明晶莹的泉水散发着语言无法形容的神韵。
饮马泉位于临涣古城中部偏西,仓沟岸上,黄土冈西南。泉名因曹操专用此泉的泉水饮马而得名。传说,马饮泉水后,健壮无疾行走如飞。从此饮马泉的名字和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龙须泉位于古城脚下,临涣码头桥西北侧,泉水从井底部的洞中冒出,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大股流入浍河,小股流向土城脚下,两股水蜿蜒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上的二须,故名“龙须泉”。每到冬季,气温下降,泉水涌动,热气升腾,两股流水上蒸气袅袅,薄雾蒙蒙,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往下观望,好似两条回首戏珠的游龙。再往远处走,回头再看,两股清泉就像巨龙轻微抖动的龙须,泉名因此得来。在四泉之中,回龙泉的名气最大,外地人提起临涣的泉水,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龙泉。所以这个唯一被使用着的龙须泉也被误叫做回龙泉。另有一种更直接的叫法,就是简洁地称它为“浍泉”。
位于临涣南阁下面的一段浍河流水,被当地人称为回龙水。浍河之水自西南方向一路奔涌,流到此处转向东南方向,形成一股逆流,回旋而形成一个漩涡。这段弯曲的河段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回旋蠕动的龙,回龙水就是因这种奇观而得名。回龙泉在回龙水的上方,又因是龙王往返的关口,这眼清泉被命名为回龙泉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回龙水水质透明,无色无嗅,可饮可浴。专家检测验证,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的临涣茶馆,都是到南阁下面取回龙水和回龙泉的水,然后通过特殊的方式进行净化处理,烧开饮用。
临涣古镇出游地图
临涣古镇交通方位示意图
临涣古镇当地交通
由于临涣古镇距离淮北市距离最近,远来的话一般推荐在淮北中转前往,如在淮北周边,推荐在汽车站乘坐客车去临涣,也可自驾前往。
淮北——临涣古镇
在淮北客运中心站每天6:10-13:30之间有13个班次的客车前往临涣镇,票价12元/人。
淮北客运中心站
地址:安徽淮北古城路220号
电话:0561-3023084
临涣古镇当地饮食
(临涣烧饼,当地极有名的小吃 作者:一叶兰)
临涣当地美食
临涣包瓜
久负盛名的临涣酱培包瓜,系传统名菜,有百余年历史。临涣包瓜在清光绪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的一种酱菜。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
临涣棒棒茶
临涣当地不产茶,但安徽却盛产茶叶。在临涣南面不足两百里的地方,就有着一个叫做六安的地方,茶叶生产远近闻名。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据说常饮这种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还能解酒,多饮不撑腹,还可暂解饥渴。
临涣烧饼
“临涣烧饼”是一种没有淡旺季之分、大众化的传统食品。
关于临涣烧饼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临涣烧饼引一个温柔善良的村姑,嫁入铚城集市上的一户手艺人家。按照当时的封建礼俗,女子是不能上桌用餐的,所以村姑常常是一日三餐只能吃些剩饭残羹。丈夫也是个厚道人,十分疼爱自己的妻子,看着妻子每天吃些剩饭残羹,心中十分不忍。后来,丈夫在用餐时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把大馍放在袖口中,带给妻子吃。待丈夫把大馍交给妻子时,大馍已是又冷又硬了,两人一起点燃一堆火,把切成片的馒头在火上面烤热。慢慢地村姑发现,加上一些佐料后,烤热的馒头会更好吃。为了家庭生计,村姑便和丈夫在街头支起一个炉子,卖起了“烧饼”,街上的人品尝了这种烧饼,人人拍手叫好,夫妻俩的生意也红火起来。“烧饼”不仅是一种名吃,它还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封建习俗及夫恩妻贤的一种美德。
临涣古镇其他信息
(老茶客带着烟袋悠然到来,在茶馆里喝茶、打牌和聊天,享受闲适时光 作者:砚溪)
临涣古镇历史
临涣镇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夏:(夏朝以前、公元前2049年)无史可考。
商:(公元前1600年)商时,分全国为九州。按临涣地处淮海之北,故为徐州域,商朝制度同夏。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了周武王分天下为九畿,临涣又改为“九州”,封国姓为宿南,名叫宿平王。至此为宿州区域。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临涣为一城邑,属于当时的宋国。战国晚期,铚邑成为宋国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宋国亡于齐后,沦为楚国版图,仍为铚邑。
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划全国为四十郡,设临涣为铚城县,属泗水郡(即宿州)。
汉:(公元前202年)汉高祖改泗水郡为沛郡,到黄龙六年,把铚城县和相城县改属汝南郡。后汉光武中兴,把铚城县和相城县改为沛国。
三国:(公元220年)曹魏增置谯郡,铚县属于谯郡。后来又增置汝阳郡,铚县改为汝阳郡所辖。曹操分沛国为燕郡,铚城、蕲县划属燕郡。
西晋:(公元265年)西晋的王国分郡侯、县公与小王国,都是县级。后增州,辖郡、县。临涣属谯国铚县。
东晋:(公元316年)为北方几国所占,仍为铚县。
南北朝:(公元420年)刘宋前期,废掉铚县。刘宋后期和南齐时期,临涣一带为北魏占领,后为梁的版图。(公元523年),在临涣设立临涣郡,仅辖下邑(即魏时的涣北县)(当时郡统治不过一、二县,县不过数百户、县仅有其名)。不久,北魏又占领此地,仍保留临涣郡的建制。(北齐时期、公元562年)废掉临涣郡,改为临涣县,属谯郡所辖。
隋:(公元581年)隋朝时临涣仍属谯郡所辖。
唐:唐代前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临涣县属北谯郡所辖。(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谯州废。临涣县改属亳州所辖。(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宪宗把徐州的符离与蕲县、亳州的临涣、泗州的虹县新置宿州,属河南道,临涣县受辖于宿州。
五代:(公元907年)临涣仍设置为县,仍属宿州所辖。
宋:(公元960年)宋朝分沛国为南沛和北沛,铚城为北沛属地。宋康宁五年把符离、蕲县和临涣三县改属河南道,后割给金。
元:(元朝初年、公元1206年),临涣、蕲县、灵璧和符离四县改属河南归德府,(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又把临涣并入宿州,临涣县废,降为乡,取名涣阳乡。
明:(公元1368年)临涣仍属宿州的一个乡,改名为临阳乡,下设十三集,属凤阳府。
清:(清朝初年、公元1636年),仍用旧制。(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改为临涣分州,属宿州所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临涣分州改为临涣镇(为宿州三大镇之一),下辖百善乡、孙町乡。以后又改镇为区,辖有商东、商西、仁圣等19集。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12日)日军沿津浦铁路北下,左翼由蒙城一带声势汹汹侵占了临涣,烧杀抢掳,无恶不作。(1939年5月29日)临涣驻宿伪军顾问赵翠九勾引日军驻扎临涣西小圩子里。(1938年7月26日)早晨,日军从临涣撤往宿城。
解放战争时期:临涣设区,受苏豫皖边区第六分区的宿西县所辖。(1947年8月16)—(1947年9月29日)夜解放军收复临涣。
1950年7月宿西县撤掉,设立濉溪县。临涣仍为区,属濉溪县所辖。
1958年8月临涣区撤掉,成立人民公社。
1980年12月临涣重新设区,属濉溪县所辖。
2007年,临涣为濉溪县副县级镇。
(古街流影 作者:远方)
临涣名人
“临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在临涣的历史中,曾出现过许多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
春秋秦国右相—蹇叔
蹇叔(公元前628年-公元前560年),春秋时期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春秋时秦国大夫,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后世奉为立身的榜样、为人的楷模和治国的典范。
西晋司马—嵇喜
嵇喜(生卒不详),字公穆,治书侍御史嵇昭之子,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兄长。西晋豫州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约魏末晋初间前后在世。魏时举秀才,后为卫将军司马攸之司马,为齐王一派重要幕僚。晋时历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太仆、宗正。
魏晋贤士—嵇康
嵇康(公元223—公元262年或者224—263年),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临涣)人。嵇康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是魏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音乐家,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阮籍并称为“嵇阮”。曾在朝廷中担任过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嵇康婚后不久,就隐居山阳。后来家道清贫,嵇康常与好友向秀在树荫下打铁谋生。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而《广陵散》更是成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
萧梁开国功臣—夏侯详
夏侯详(公元430年—502年),字叔业,南朝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萧梁的开国功臣。早年当过县令,“治有异绩”,“善于吏事”。历官中领军,南郡大守,参与军国大事,迁待中、湘州刺史,尚书右仆射,封宁都县候,进尚书左仆射,紫金光禄大夫。夏侯详是一位操守廉洁、勤于政事的官员。
唐代梓州刺史—夏侯端
夏侯端(不详—公元627年),祖籍谯郡铚城(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是梁朝时尚书左仆射夏侯详的孙子。在隋朝做大理司直一官。
攻略制作队伍
顾问:濉溪县旅游局 咨询电话:0561-6077700
摄影:lake江湖 红月亮 迷渡 天后老爸 阿Q 云间子的BLOG 不屈不挠 放飞梦想 华夏经纬网 印记流年 摄影人_冷水 一叶兰 砚溪 远方
行者:lake江湖
本攻略最后修订时间:2016年02月21日
more该地其他相关攻略
-
2016年安徽黄山歙县自助游攻略
阅读:22110次 评论:11条
为什么选择远方网攻略
远方网攻略制作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