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芦笛岩溶洞奇观 作者:猎鹰)
桂林芦笛岩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因其洞口长满能做笛子的芦笛草,因而得名。芦笛岩和七星岩是桂林两个著名的岩洞,两者虽然同属溶石岩洞,却风格迥异,前者玲珑瑰丽,后者雄伟壮观。这两个岩离市区很近,交通方便。芦笛岩以玲珑、瑰丽、虚幻、雄伟著称。
景点信息
景点等级:国家AAAA级景点
地址:桂林市西北部光明山的南侧山腰处,距市中心5公里
门票:60 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联系电话:0773-3956666(桂林市虹桥国际旅行社,可提供桂林所有旅游景点的咨询)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设有停车场,相关服务设施完善。
食宿: 吃住在桂林市区,宾馆酒店,桂林美食尽情享受。
交通: 乘坐3路公共汽车到芦笛公园下车,或58路免费公益车可直达。
周边景区:漓江、伏波山、象鼻山、叠彩山、七星公园、独秀峰、靖江王府、靖江王城、桂林市区水上游、穿山公园、刘三姐大观园、两江四湖、尧山、南溪山公园、梦幻漓江、龙脊魂、山水圣典、桂林海洋世界、靖江王陵、桂林梦幻西游
旅游小贴士
岩洞内有免费的中文导游讲解服务,洞内阶梯较多,地面湿滑,请注意安全,穿旅游鞋前往。洞外会有小孩缠着你买芦笛,叫价一元,最低历史成交价为一角。
景区地图

交通方位示意图
景区相关资料
桂林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芦笛岩洞内最高处18米,最宽处93米,游程500多米,洞中景物多姿多彩、千奇百怪,有从洞顶垂下的石乳,有从地上向上生长的石笋,还有石乳与石笋连接而成的石柱。那些被大自然雕琢成不同形状的,则被人们叫做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还有一些石头内空,敲打时会发出悦耳的声响,则根据其声音的高低,分别称做石琴、石鼓、石钟等。
由这些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钟乳石构成了芦笛岩内的四个洞天:"石幔层林"、"天柱云山"、"水晶宫"和"曲径画廊"。而当游人置身于"狮岭朝霞"、"高峡飞瀑"、"塔松傲雪" 等30多处神秘虚幻的景观时,仿佛是在神话世界里周游一般,被称为"大自然艺术之宫"。洞内除了这些自然美景之外还存有唐宋以来的壁书105幅,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

(桂林芦笛岩溶洞奇观 作者:猎鹰)
"芦笛岩头枷锁破, 桃花源内仙灵唱。"(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解放以后, 人们生活安定, 用不着避难了,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 经过勘测建设, 于1962年正式开放。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 据说可以做成笛子, 取名芦笛岩。
芦笛岩内还保存着大量唐宋以来的壁书。洞壁上用墨笔书写的"一洞"、"二洞"、"三洞"、"四洞"、"六洞"、"入洞"和"洞腹"等字样,显然是对洞内景区的划分。此外有前人给洞中景物命名为"塔"、"龙池"、"笋"等题字。根据统计,已发现最早的壁书为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并多为全国各地游览者的游志。经整理共有83则壁书,现尚存的有77则,其中唐5则,宋11则,元1则,明4则,民国4则,年代无考52则。由此可知,芦笛岩被发现为旅游洞穴已长达1200年左右的历史了。

(桂林芦笛岩溶洞奇观 作者:猎鹰)
产生的原因
芦笛岩的景观如此优美,造型又如此奇特,那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首先就要了解桂林岩溶。
岩溶是英文喀斯特(karst)的音译,它来源于东欧塞尔文尼亚共和国(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定义为对岩石的侵蚀及其产物。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做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形态叫做岩溶地貌。芦笛岩的形成是经过了漫长的年代,远在三亿年前,桂林还是一片汪洋,在漫长的海洋历史中,海底沉积了一层厚而纯净的碳酸盐类,奠定了桂林岩溶(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到三迭纪末期,桂林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使桂林露出海面,成为陆地。100万年前芦笛岩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后来,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多的破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当溶解有碳酸钙的地下水从岩石缝隙流到洞中时,由于水体环境(温度、压力、微生物等条件)变化,造成CO2逸出,于是水溶液中的碳酸钙就沉淀结晶出来,经过近百万年的积累,生成钟乳石、流石、石梯田等等,钟乳石则是构成洞穴美景的主要部分。洞顶上的水滴不断下落,在下落过程中,CO2进一步逸失,所以落在洞底时又会继续沉积。这样的沉积物与石钟乳点相对应,由洞底往上生长,叫做石笋(stalagmite)。石笋的形态受水滴的化学性质、溶解物质多寡、落下的距离、滴水频率、空气流动情况等多种因素的支配,因此其形态也是多姿多彩。石笋的内部结构和石钟乳不一样,它没有中心孔道,呈叠帽状,一层一层往上长,下部年老,上部年轻。石笋的顶部是圆的,当水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时,则形成平顶状,高度继续增大,最后变成顶部中凹的滴杯状。石笋和石钟乳连接起来便形成石柱(column)。如果滴水量增加,变成片状流动的水,就会形成石瀑布、石幔、石旗一类形态。由此可见,由于天然水的溶解作用形成洞穴和天然水的沉淀作用形成灰华及婀娜多姿的钟乳石,主要是水中CO2的溶解-释放系统平衡作用的结果。中国有句成语"水滴石穿",但芦笛岩却是水滴石长,一旦滴水停止,钟乳石的生长也就停止了。由于芦笛岩的裂缝较大而多,含钙的岩溶地下水丰富,含杂质少,钟乳石堆积物沉淀结晶迅速,而且洞口窄小,通风微弱,风化作用进行缓慢,因此岩洞内钟乳石堆积物规模巨大,气势雄伟,色彩鲜艳。在地表、空气中,有无太阳的照射,温度的升降非常敏感。在巨厚的岩层和山体中,冷热变化的传递就要缓慢得多;而在岩层和山体深处,几乎不受地表气温频繁变化的影响。石灰岩山体内的溶洞,有点像是一个保温瓶,"体温"稳定,其气温普遍相当于当地的多年平均气温。桂林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9度,因此,在岩洞内会感到"冬暖夏凉"。 桂林无山不岩,最奇者唯有芦笛岩。芦笛岩正处妙龄,风华盖世,仪态万千,光彩照人,气韵如仙,独具富丽绚烂的审美特征。芦笛岩诸景意和神接,自成境界,虽繁多而统一。再加上首景"狮岭朝霞",末景"雄师送客",首尾呼应,前后一贯。正中,"水晶宫"诸景荟萃,宽阔高远,遂为重点,显得主次分明,从而达到了丰富而统一。
桂林芦笛岩真的是个景色优美的地方,度假旅游就来桂林吧!
景点图片

桂林芦笛岩溶洞奇观 作者:猎鹰

桂林芦笛岩 作者:杭杭

桂林芦笛岩溶洞奇观 作者:猎鹰

桂林芦笛岩溶洞奇观 作者:猎鹰

桂林芦笛岩溶洞奇观 作者:猎鹰

桂林芦笛岩 作者:qian_hui

桂林芦笛岩 作者:杭杭

桂林芦笛岩 作者:杭杭

桂林芦笛岩 作者:杭杭

桂林芦笛岩 作者:杭杭

桂林芦笛岩 作者:杭杭
本景点最后修订时间:2012年06月26日